留言

取消

凡可名者 皆非常名

点击创建词条

目录
互动
正在收听 :
道德经
更新时间:2023-08-31

老子著作、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名著之一

《道德经》,春秋时期老子所著的哲学作品,又称《道德真经》《老子》《五千言》《老子五千文》,是中国古代先秦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是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道德经分上下两篇,原文上篇《德经》、下篇《道经》,不分章,后改为《道经》37章在前,第38章之后为《德经》,并分为81章。

  • 作品名称
    道德经
  • 作品别名
    道德真经、老子、五千言、老子五千文
  • 作者
    老子
  • 创作年代
    春秋
  • 篇幅
    81章
  • 类别
    哲学

道德经简介

《道德经》又称《老子》,是中国古代先秦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为其时诸子所共仰,传说是春秋时期的老子李耳所撰写,是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道德经分上下两篇,原文上篇《德经》、下篇《道经》,不分章,后改为《道经》在前,《德经》在后,并分为81章,全文共约五千字,是中国历史上首部完整的哲学著作。

《道德经》常会被归属为道教学说。其实哲学上的道家,和宗教上的道教,是不能混为一谈的,但《道德经》作为道教基本教义的重要构成之一,被道教视为重要经典,其作者老子也被道教视为至上的三清尊神之一道德天尊的化身,又称太上老君,所以应该说道教吸纳了道家思想,道家思想完善了道教。同时,前面所说的哲学,并不能涵括《道德经》(修身立命、治国安邦、出世入世)的全貌。《道德经》提出了“无为而治”的主张,无为而治是道家的基本思想,也是其修行的基本方法。作为一种政治原则,“无为”在春秋末期已经出现。儒家也讲“无为而治”,如《论语·卫灵公》:“无为而治者,其舜也与?夫何为哉?恭己正南面而已矣”。朱熹认为“圣人德盛而民化,不待其有所作为也。“,实则表达了儒家的德治主张。使“无为而治”系统化而成为理论的是《老子》。他们认为统治者的一切作为都会破坏自然秩序,扰乱天下,祸害百姓。要求统治者无所作为,效法自然,让百姓自由发展。“无为而治”的理论根据是“道”,现实依据是变“乱”为“治”;“无为而治”的主要内容是“为无为”和“无为而无不为”,具体措施是“劝统治者少干涉”和“使民众无知无欲”。

《道德经》并不像一般人所理解的那样,是一部论述道德的著作。事实上,道德二字各有不同的概念。道德经前三十七章讲道,后四十四章言德,简单说来,道是体,德是用,二者不能等同。


第一章

道可道也①,非恒道也②。名可名也③,非恒名也。无名④,万物之始也;有名⑤,万物之母也⑥。故恒无欲也⑦,以观其眇⑧;恒有欲也,以观其所徼⑨。两者同出,异名同谓⑩。玄之又玄⑪,众眇之门⑫。


译文

“道”如果可以用言语来表述,那它就是常“道”(“道”是可以用言语来表述的,它并非一般的“道”);“名”如果可以用文辞去命名,那它就是常“名”(“名”也是可以说明的,它并非普通的“名”)。“无”可以用来表述天地浑沌未开之际的状况;而“有”,则是宇宙万物产生之本原的命名。因此,要常从“无”中去观察领悟“道”的奥妙;要常从“有”中去观察体会“道”的端倪。无与有这两者,来源相同而名称相异,都可以称之为玄妙、深远。它不是一般的玄妙、深奥,而是玄妙又玄妙、深远又深远,是宇宙天地万物之奥妙的总门(从“有名”的奥妙到达无形的奥妙,“道”是洞悉一切奥妙变化的门径)。


注释

①第一个“道”是名词,指的是宇宙的本原和实质,引申为原理、原则、真理、规律等。第二个“道”是动词。指解说、表述的意思,犹言“说得出”。

②恒:一般的,普通的。

③第一个“名”是名词,指“道”的形态。第二个“名”是动词,说明的意思。

④无名:指无形。

⑤有名:指有形。

⑥母:母体,根源。

⑦恒:经常。

⑧眇(miao):通妙,微妙的意思。

⑨徼(jiao):边际、边界。引申端倪的意思。

⑩谓:称谓。此为“指称”。

⑪玄:深黑色,玄妙深远的含义。

⑫门:之门,一切奥妙变化的总门径,此用来比喻宇宙万物的唯一原“道”的门径。


名家注释
《老子道德经注》第一章〔魏〕王弼 注 »

第二章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恶已①;皆知善,斯不善矣②。有无之相生也③,难易之相成也,长短之相刑也④,高下之相盈也⑤,音声之相和也⑥,先后之相随,恒也。是以圣人居无为之事⑦,行不言之教,万物作而弗始也⑧,为而弗志也⑨,成功而弗居也。夫唯弗居,是以弗去。


译文

天下人都知道美之所以为美,那是由于有丑陋的存在。都知道善之所以为善,那是因为有恶的存在。所以有和无互相转化,难和易互相形成,长和短互相显现,高和下互相充实,音与声互相谐和,前和后互相接随——这是永恒的。因此圣人用无为的观点对待世事,用不言的方式施行教化:听任万物自然兴起而不为其创始,有所施为,但不加自己的倾向,功成业就而不自居。正由于不居功,就无所谓失去。


注释

①恶已:恶、丑。已,通“矣”。

②斯:这。

③相:互相。

④刑:通“形”,此指比较、对照中显现出来的意思。

⑤盈:充实、补充、依存。

⑥音声:汉代郑玄为《礼记·乐记》作注时说,合奏出的乐音叫做“音”,单一发出的音响叫做“声”。

⑦圣人居无为之事:圣人,古时人所推崇的最高层次的典范人物。居,担当、担任。无为,顺应自然,不加干涉、不必管束,任凭人们去干事。

⑧作:兴起、发生、创造。

⑨弗志:弗,不。志,指个人的志向、意志、倾向。

名家注释
《老子道德经注》第二章〔魏〕王弼 注 »

第三章

不上贤①,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②,使民不为盗③;不见可欲④,使民不乱。是以圣人之治也,虚其心⑤,实其腹,弱其志⑥,强其骨,恒使民无知、无欲也。使夫知不敢⑦、弗为而已⑧,则无不治矣⑨。


译文

不推崇有才德的人,导使老百姓不互相争夺;不珍爱难得的财物,导使老百姓不去偷窃;不显耀足以引起贪心的事物,导使民心不被迷乱。因此,圣人的治理原则是:排空百姓的心机,填饱百姓的肚腹,减弱百姓的竞争意图,增强百姓的筋骨体魄,经常使老百姓没有智巧,没有欲望。致使那些有才智的人也不敢妄为造事。圣人按照“无为”的原则去做,办事顺应自然,那么,天才就不会不太平了。


注释

①上贤:上,同“尚”,即崇尚,尊崇。贤:有德行、有才能的人。

②贵:重视,珍贵。货:财物。

③盗:窃取财物。

④见(xian):通“现”,出现,显露。此是显示,炫耀的意思。

⑤虚其心:虚,空虚。心:古人以为心主思维,此指思想,头脑。虚其心,使他们心里空虚,无思无欲。

⑥弱其志:使他们减弱志气。削弱他们竞争的意图。

⑦敢:进取。

⑧弗为:同“无为”。

⑨治:治理,此意是治理得天下太平。


名家注释
《老子道德经注》第三章〔魏〕王弼 注 »

第四章

道冲①,而用之有弗盈也②。渊呵③!似万物之宗④。锉其兑⑤,解其纷⑥,和其光⑦,同其尘⑧。湛呵⑨!似或存⑩。吾不知其谁之子,象帝之先⑪。


译文

大“道”空虚开形,但它的作用又是无穷无尽。深远啊!它好象万物的祖宗。消磨它的锋锐,消除它的纷扰,调和它的光辉,混同于尘垢。隐没不见啊,又好象实际存在。我不知道它是谁的后代,似乎是天帝的祖先。


注释

①冲:通盅(chong),器物虚空,比喻空虚。

②有弗盈:有,通又。盈:满,引申为尽。

③渊:深远。呵(a):语助词,表示停顿。

④宗:祖宗,祖先。

⑤锉其兑:锉(cuo):消磨,折去。兑(rui):通锐,锐利、锋利。锉其锐:消磨掉它的锐气。

⑥解其纷:消解掉它的纠纷。

⑦和其光:调和隐蔽它的光芒。

⑧同其尘:把自己混同于尘俗。以上四个“其”字,都是说的道本身的属性。

⑨湛(zhan):沉没,引申为隐约的意思。段玉裁在《说文解字注》中说,古书中“浮沉”的“沉”多写作“湛”。“湛”、“沉”古代读音相同。这里用来形容“道”隐没于冥暗之中,不见形迹。

⑩似或存:似乎存在。连同上文“湛呵”,形容“道”若无若存。参见第十四章“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惚恍”等句,理解其意。

⑪象:似。


名家注释
《老子道德经注》第四章〔魏〕王弼 注 »

第五章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①;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天地之间,其犹橐龠乎②?虚而不屈③,动而俞出④。多闻数穷⑤,不若守于中⑥。


译文

天地是无所谓仁慈的,它没有仁爱,对待万事万物就像对待刍狗一样,任凭万物自生自灭。圣人也是没有仁受的,也同样像刍狗那样对待百姓,任凭人们自作自息。天地之间,岂不像个风箱一样吗?它空虚而不枯竭,越鼓动风就越多,生生不息。政令繁多反而更加使人困惑,更行不通,不如保持虚静。


注释

①刍(chu)狗:用草扎成的狗。古代专用于祭祀之中,祭祀完毕,就把它扔掉或烧掉。比喻轻贱无用的东西。在本文中比喻:天地对万物,圣人对百姓都因不经意、不留心而任其自长自消,自生自灭。正如元代吴澄据说 :“刍狗,缚草为狗之形,祷雨所用也。既祷则弃之,无复有顾惜之意。天地无心于爱物,而任其自生自成;圣人无心于爱民,而任其自作自息,故以刍狗为喻。”

②犹橐龠(tuoyue):犹,比喻词,“如同”、“好象”的意思。橐龠:古代冶炼时为炉火鼓风用的助燃器具——袋囊和送风管,是古代的风箱。

③屈(gu):通淈,竭尽,穷尽。

④俞:通愈,更加的意思。

⑤多闻数穷:闻,见闻,知识。老子认为,见多识广,有了智慧,反而政令烦苛,破坏了天道。数:通“速”,是加快的意思。穷:困穷,穷尽到头,无路可行。

⑥守中:中,通冲,指内心的虚静。守中:守住虚静。


名家注释
《老子道德经注》第五章〔魏〕王弼 注 »

第六章

谷神不死①,是谓玄牝②。玄牝之门③,是谓天地之根。绵绵呵④!其若存⑤!用之不堇⑥。


译文

生养天地万物的道(谷神)是永恒长存的,这叫做玄妙的母性。玄妙母体的生育之产门,这就是天地的根本。连绵不绝啊!它就是这样不断的永存,作用是无穷无尽的。


注释

①谷神:过去据高亨说:谷神者,道之别名也。谷读为毂,《尔雅·释言》:“毂,生也。”《广雅·释诂》:“毂,养也。”谷神者,生养之神。

另据严复在《老子道德经评点》中的说法,“谷神”不是偏正结构,是联合结构。谷,形容“道”虚空博大,象山谷;神,形容“道”变化无穷,很神奇。

②玄牝(pin):玄,原义是深黑色,在《老子》书中是经常出现的重要概念。有深远、神秘、微妙难测的意思。牝:本义是是雌性的兽类动物,这里借喻具有无限造物能力的“道”。玄牝指玄妙的母性。这里指孕育和生养出天地万物的母体。

③门:指产门。这里用雌性生殖器的产门的具体义来比喻造化天地生育万物的根源。

④绵绵:连绵不绝的样子。

⑤若存:若,如此,这样。若存:据宋代苏辙解释,是实际存在却无法看到的意思。

⑥堇(jin):通勤。作“尽”讲。

名家注释
《老子道德经注》第六章〔魏〕王弼 注 »

第七章

天长,地久①。天地之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也②,故能长生。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③,外其身而身存④,非以其无私邪⑤?故能成其私。


译文

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久存在,是因为它们不为了自己的生存而自然地运行着,所以能够长久生存。因此,有道的圣人遇事谦退无争,反而能在众人之中领先;将自己置于度外,反而能保全自身生存。这不正是因为他无私吗?所以能成就他的自身。


注释

①天长地久;长、久:均指时间长久。

②以其不自生也:因为它不为自己生存。以,因为。

③身:自身,自己。以下三个“身”字同。先:居先,占据了前位。此是高居人上的意思。

④外其身:外,是方位名词作动词用,使动用法,这里是置之度外的意思。

⑤邪(ye):同“耶”,助词,表示疑问的语气。


名家注释
《老子道德经注》第七章〔魏〕王弼 注 »

第八章

上善若水①。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②,故几于道③。居,善地;心,善渊④;与,善仁⑤;言,善信;政,善治⑥;事,善能;动,善时⑦。夫唯不争,故无尤⑧。


译文

最善的人好像水一样。水善于滋润万物而不与万物相争,停留在众人都不喜欢的地方,所以最接近于“道”。最善的人,居处最善于选择地方,心胸善于保持沉静而深不可测,待人善于真诚、友爱和无私,说话善于格守信用,为政善于精简处理,能把国家治理好,处事能够善于发挥所长,行动善于把握时机。最善的人所作所为正因为有不争的美德,所以没有过失,也就没有怨咎。


注释

①上善若水:上,最的意思。上善即最善。这里老子以水的形象来说明"圣人"是道的体现者,因为圣人的言行有类于水,而水德是近于道的。

②处众人之所恶:即居处于众人所不愿去的地方。

③几于道:几,接近。即接近于道。

④渊:沉静、深沉。

⑤与,善仁:与,指与别人相交相接。善仁,指有修养之人。

⑥政,善治:为政善于治理国家,从而取得治绩。

⑦动,善时:行为动作善于把握有利的时机。

⑧尤:怨咎、过失、罪过。


名家注释
《老子道德经注》第八章〔魏〕王弼 注 »

第九章

持而盈之①,不如其已②;揣而锐之③,不可长保④。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⑤。功成身退⑥,天之道也⑦。


译文

执持盈满,不如适时停止;显露锋芒,锐势难以保持长久。金玉满堂,无法守藏;如果富贵到了骄横的程度,那是自己留下了祸根。一件事情做的圆满了,就要含藏收敛,这是符合自然规律的道理。


注释

①持而盈之:持,手执、手棒。此句意为持执盈满,自满自骄。

②不如其已:已,止。不如适可而止。

③揣而锐之:把铁器磨得又尖又利。揣,捶击的意思。

④长保:不能长久保存。

⑤咎:过失、灾祸。

⑥功成身退:功成名就之后,不再身居其位,而应适时退下。"身退"并不是退隐山林,而是不居功贪位。

⑦天之道:指自然规律。


名家注释
《老子道德经注》第九章〔魏〕王弼 注 »

第十章

载营魄抱一①,能无离乎?专气致柔②,能如婴儿乎③?涤除玄鉴④,能无疵乎?爱民治国,能无为乎⑤?天门开阖⑥,能为雌乎⑦?明白四达,能无知乎⑧?生之畜之⑨,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⑩。


译文

精神和形体合一,能不分离吗?聚结精气以致柔和温顺,能像婴儿的无欲状态吗?清除杂念而深入观察心

灵,能没有瑕疵吗?爱民治国能遵行自然无为的规律吗?感官与外界的对立变化相接触,能宁静吧?明白四达,能不用心机吗?让万事万物生长繁殖,产生万物、养育万物而不占为己有,作万物之长而不主宰他们,这就叫做“玄德”。 


注释

①载营魄抱一:载,用作助语句,相当于夫;营魄,即魂魄;抱一,即合一。一,指道,抱一意为魂魄合而为一,二者合一即合于道。又解释为身体与精神合一。

②专气:专,结聚之意。专气即集气。

③能如婴儿乎:能像婴儿一样吗?

④涤除玄鉴:涤,扫除、清除。玄,奥妙深邃。鉴,镜子。玄鉴即指人心灵深处明澈如镜、深邃灵妙。

⑤爱民治国能无为乎:即无为而治。

⑥天门开阖:天门,有多种解释。一说指耳目口鼻等人的感官;一说指兴衰治乱之根源;一说是指自然之理;一说是指人的心神出入即意念和感官的配合等。此处依"感官说"。开阖,即动静、变化和运动。


名家注释
《老子道德经注》第十章〔魏〕王弼 注 »

第十一章

三十辐①共一毂②,当其无,有车之用③。埏埴以为器④,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⑥。


译文

三十根辐条汇集到一根毂中的孔洞当中,有了车毂中空的地方,才有车的作用。揉和陶土做成器皿,有了器具中空的地方,才有器皿的作用。开凿门窗建造房屋,有了门窗四壁内的空虚部分,才有房屋的作用。所以,“有”给人便利,“无”发挥了它的作用。 


注释

①辐:车轮中连接轴心和轮圈的木条,古时代的车轮由三十根辐条所构成。此数取法于每月三十日的历次。

②毂:音(gu),是车轮中心的木制圆圈,中有圆孔,即插轴的地方。

③当其无,有车之用:有了车毂中空的地方,才有车的作用。"无"指毂的中间空的地方。

④埏植:埏,和;植,土。即和陶土做成供人饮食使用的器皿。

⑤户牖:音(you),门窗。

⑥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有"给人便利,"无"也发挥了作用。

⑦能为雌:雌,即宁静的意思。

⑧知:通智,指心智、心机。

⑨畜:养育、繁殖。

⑩玄德:玄秘而深邃的德性。


名家注释
《老子道德经注》第十一章〔魏〕王弼 注 »

第十二章

五色①令人目盲②;五音③令人耳聋④;五味⑤令人口爽⑥;驰骋⑦畋猎⑧,令人心发狂⑨;难得之货,令人行妨⑩;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⑪,故去彼取此⑫。


译文

缤纷的色彩,使人眼花缭乱;嘈杂的音调,使人听觉失灵;丰盛的食物,使人舌不知味;纵情狩猎,使人心情放荡发狂;稀有的物品,使人行为不轨。因此,圣人但求吃饱肚子而不追逐声色之娱,所以摒弃物欲的诱惑而保持安定知足的生活方式。 


注释

①五色:指青、黄、赤、白、黑。此指色彩多样。

②目盲:比喻眼花缭乱。

③五音:指宫、商、角、徵、羽。这里指多种多样的音乐声。

④耳聋:比喻听觉不灵敏,分不清五音。

⑤五味:指酸、苦、甘、辛、咸,这里指多种多样的美味。

⑥口爽:意思是味觉失灵,生了口病。古代以"爽"为口病的专用名词。

⑦驰骋:纵横奔走,比喻纵情放荡。

⑧畋猎:打猎获取动物。畋,音(tian),打猎的意思。

⑨心发狂:心旌放荡而不可制止。

⑩行妨:伤害操行。妨,妨害、伤害。

⑪为腹不为目:只求温饱安宁,而不为纵情声色之娱。"腹"在这里代表一种简朴宁静的生活方式;"目"代表一种巧伪多欲的生活方式。

⑫去彼取此:摒弃物欲的诱惑,而保持安定知足的生活。"彼"指"为目"的生活;"此"指"为腹"的生活。


名家注释
《老子道德经注》第十二章〔魏〕王弼 注 »

第十三章

宠辱若惊①,贵大患若身②。何谓宠辱若惊?宠为下③,得之若惊,失之若惊,是谓宠辱若惊。何谓贵大患若身?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及吾无身,吾有何患④?故贵以身为天下,若可寄天下;爱以身为天下,若可托天下⑤。


译文

受到宠爱和受到侮辱都好像受到惊恐,把荣辱这样的大患看得与自身生命一样珍贵。什么叫做得宠和受辱都感到惊慌失措?得宠是卑下的,得到宠爱感到格外惊喜,失去宠爱则令人惊慌不安。这就叫做得宠和受辱都感到惊恐。什么叫做重视大患像重视自身生命一样?我之所以有大患,是因为我有身体;如果我没有身体,我还会有什么祸患呢?所以,珍贵自己的身体是为了治理天下,天下就可以托付他;爱惜自己的身体是为了治理天下,天下就可以依靠他了。


注释

①宠辱:荣宠和侮辱。

②贵大患若身:贵,珍贵、重视。重视大患就像珍贵自己的身体一样。

③宠为下:受到宠爱是光荣的、下等的。

④及吾无身,吾有何患:意为如果我没有身体,有什么大患可言呢?

⑤此句意为以贵身的态度去为天下,才可以把天下托付给他;以爱身的态度去为天下,才可以把天下托付给他。


名家注释
《老子道德经注》第十三章〔魏〕王弼 注 »

第十四章

视而不见,名曰夷①;听之不闻,名曰希②;搏之不得,名曰微③。此三者不可致诘④,故混而为一⑤。其上不徼⑥,其下不昧⑦,绳绳兮⑧不可名,复归于无物⑨。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惚恍⑩。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⑪。能知古始⑫,是谓道纪⑬。


译文

看它看不见,把它叫做“夷”;听它听不到,把它叫做“希”;摸它摸不到,把它叫做“微”。这三者的形状无从追究,它们原本就浑然而为一。它的上面既不显得光明亮堂;它的下面也不显得阴暗晦涩,无头无绪、延绵不绝却又不可称名,一切运动都又回复到无形无象的状态。这就是没有形状的形状,不见物体的形象,这就是“惚恍”。迎着它,看不见它的前头,跟着它,也看不见它的后头。把握着早已存在的“道”,来驾驭现实存在的具体事物。能认识、了解宇宙的初始,这就叫做认识“道”的规律。


注释

①夷:无色。

②希:无声。

③微:无形。以上夷、希、微三个名词都是用来形容人的感官无法把握住"道"。这三个名词都是幽而不显的意思。

④致诘:诘,音(ji 阳平),意为追问、究问、反问。致诘意为思议。

⑤一:本章的一指"道"。

⑥徼:音(jiao 上声)。清白、清晰、光明之意。

⑦昧:阴暗。

⑧绳绳:不清楚、纷芸不绝。

⑨无物:无形状的物,即"道"。

⑩惚恍:若有若无,闪烁不定。

⑪有:指具体事物。

⑫古始:宇宙的原始,或"道"的初始。

⑬道纪:"道"的纲纪,即"道"的规律。


名家注释
《老子道德经注》第十四章〔魏〕王弼 注 »

第十五章

古之善为道者①,微妙玄通,深不可识。夫不唯不可识,故强为之容②;豫兮③若冬涉川④;犹兮⑤若畏四邻⑥;俨兮⑦其若客⑧;涣兮其若凌释⑨;敦兮其若朴⑩;旷兮其若谷⑪;混兮其若浊⑫;孰能浊⑬以静之徐清?孰能安⑭以静之徐生?保此道者,不欲盈⑮。夫唯不盈,故能蔽而新成⑯。


译文

古时候善于行道的人,微妙通达,深刻玄远,不是一般人可以理解的。正因为不能认识他,所以只能勉强地形容他说:他小心谨慎啊,好像冬天踩着水过河;他警觉戒备啊,好像防备着邻国的进攻;他恭敬郑重啊,好像要去赴宴做客;他行动洒脱啊,好像冰块缓缓消融;他纯朴厚道啊,好像没有经过加工的原料;他旷远豁达啊,好像深幽的山谷;他浑厚宽容,好像不清的浊水。谁能使浑浊安静下来,慢慢澄清?谁能使安静变动起来,慢慢显出生机?保持这个“道”的人不会自满。正因为他从不自满,所以能够去故更新。 


注释

①善为道者:指得"道"之人。

②容:形容、描述。

③豫:原是野兽的名称,性好疑虑。豫兮,引申为迟疑慎重的意思。

④涉川:战战兢兢、如临深渊。

⑤犹:原是野兽的名称,性警觉,此处用来形容警觉、戒备的样子。

⑥若畏四邻:形容不敢妄动。

⑦俨兮:形容端谨、庄严、恭敬的样子。

⑧客:一本作"容",当为客之误。

⑨涣兮其若凌释:形容流动的样子。

⑩敦兮其若朴:形容敦厚老实的样子。

⑪旷兮其若谷:形容心胸开阔、旷达。

⑫混兮其若浊:形容浑厚纯朴的样子。混,与浑通用。

⑬浊:动态。

⑭安:静态。

⑮不欲盈:不求自满。盈,满。

⑯蔽而新成:去故更新的意思。一本作蔽不新成。


名家注释
《老子道德经注》第十五章〔魏〕王弼 注 »

第十六章

致虚极,守静笃①;万物并作②,吾以观复③。夫物芸芸④,各复归其根。归根⑤曰静,静曰⑥复命⑦。复命曰常⑧,知常曰明⑨。不知常,妄作凶。知常容⑩,容乃公,公乃全⑪,全乃天⑫,天乃道,道乃久,没身不殆。


译文

尽力使心灵的虚寂达到极点,使生活清静坚守不变。万物都一齐蓬勃生长,我从而考察其往复的道理。那万物纷纷芸芸,各自返回它的本根。返回到它的本根就叫做清静,清静就叫做复归于生命。复归于生命就叫自然,认识了自然规律就叫做聪明,不认识自然规律的轻妄举止,往往会出乱子和灾凶。认识自然规律的人是无所不包的,无所不包就会坦然公正,公正就能周全,周全才能符合自然的“道”,符合自然的道才能长久,终身不会遭到危险。

 

注释

①致虚极,守静笃:虚和静都是形容人的心境是空明宁静状态,但由于外界的干扰、诱惑,人的私欲开始活动。因此心灵蔽塞不安,所以必须注意"致虚"和"守静",以期恢复心灵的清明。极、笃,意为极度、顶点。

②作:生长、发展、活动。

③复:循环往复。

④芸芸:茂盛、纷杂、繁多。

⑤归根:根指道,归根即复归于道。

⑥静曰:一本作"是谓"。

⑦复命:复归本性,重新孕育新的生命。

⑧常:指万物运动变化的永恒规律,即守常不变的规则。

⑨明:明白、了解。

⑩容:宽容、包容。

⑪全:周到、周遍。

⑫天:指自然的天,或为自然界的代称。


名家注释
《老子道德经注》第十六章〔魏〕王弼 注 »

第十七章

太上①,不知有之②;其次,亲而誉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悠兮③,其贵言④。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⑤。


译文

最好的统治者,人民并不知道他的存在;其次的统治者,人民亲近他并且称赞他;再次的统治者,人民畏惧他;更次的统治者,人民轻蔑他。统治者的诚信不足,人民才不相信他,最好的统治者是多么悠闲。他很少发号施令,事情办成功了,老百姓说“我们本来就是这样的。”


注释

①太上:至上、最好,指最好的统治者。

②不知有之:人民不知有统治者的存在。

③悠兮:悠闲自在的样子。

④贵言:指不轻易发号施令。

⑤自然:自己本来就如此。


名家注释
《老子道德经注》第十七章〔魏〕王弼 注 »

第十八章

大道废①,有仁义;智慧出②,有大伪;六亲不和③,有孝慈④;国家昏乱,有忠臣。


译文

大道被废弃了,才有提倡仁义的需要;聪明智巧的现象出现了,伪诈才盛行一时;家庭出现了纠纷,才能显示出孝与慈;国家陷于混乱,才能见出忠臣。


注释

①大道:指社会政治制度和秩序。

②智慧:聪明、智巧。

③六亲:父子、兄弟、夫妇。

④孝慈:一本作孝子。


名家注释
《老子道德经注》第十八章〔魏〕王弼 注 »

第十九章

绝圣弃智①,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此三者②以为文③不足,故令有所属④;见素抱朴⑤,少私寡欲;绝学无忧⑥。


译文

抛弃聪明智巧,人民可以得到百倍的好处;抛弃仁义,人民可以恢复孝慈的天性;抛弃巧诈和货利,盗贼也就没有了。圣智、仁义、巧利这三者全是巧饰,作为治理社会病态的法则是不够的,所以要使人们的思想认识有所归属,保持纯洁朴实的本性,减少私欲杂念,抛弃圣智礼法的浮文,才能免于忧患。


注释

①绝圣弃智:抛弃聪明智巧。此处“圣”不作“圣人”,即最高的修养境界解,而是自作聪明之意。

②此三者:指圣智、仁义、巧利。

③文:条文、法则。

④属:归属、适从。

⑤见素抱朴:意思是保持原有的自然本色。“素”是没有染色的丝;“朴”是没有雕琢的木;素、朴是同义词。

⑥绝学无忧:指弃绝仁义圣智之学。


名家注释
《老子道德经注》第十九章〔魏〕王弼 注 »

第二十章

唯之与阿①,相去几何?美之与恶②,相去若何?人之所畏③,不可不畏。荒兮④,其未央哉⑤!众人熙熙⑥,如享太牢⑦,如春登台⑧。我⑨独泊兮⑩,其未兆⑪;沌沌兮⑫,如婴儿之未孩⑬;傫傫兮⑭,若无所归。众人皆有余⑮,而我独若遗⑯。我愚人之心也哉⑰!俗人昭昭⑱,我独昏昏⑲。俗人察察⑳,我独闷闷㉑。澹兮㉒,其若海;飂兮㉓,若无止。众人皆有以㉔,而我独顽且鄙㉕。我独异于人,而贵食母㉖。


译文

应诺和呵斥,相距有多远?美好和丑恶,又相差多少?人们所畏惧的,不能不畏惧。这风气从远古以来就是如此,好像没有尽头的样子。众人都熙熙攘攘、兴高采烈,如同去参加盛大的宴席,如同春天里登台眺望美景。而我却独自淡泊宁静,无动于衷。混混沌沌啊,如同婴儿还不会发出嘻笑声。疲倦闲散啊,好像浪子还没有归宿。众人都有所剩余,而我却像什么也不足。我真是只有一颗愚人的心啊!众人光辉自炫,唯独我迷迷糊糊;众人都那么严厉苛刻,唯独我这样淳厚宽宏。恍惚啊,像大海汹涌;恍惚啊,像飘泊无处停留。世人都精明灵巧有本领,唯独我愚昧而笨拙。我唯独与人不同的,关键在于得到了“道”。


注释

①唯之与阿:唯,恭敬地答应,这是晚辈回答长辈的声音;阿,怠慢地答应,这是长辈回答晚辈的声音。唯的声音低,阿的声音高,这是区别尊贵与卑贱的用语。

②美之与恶:美,一本作善,恶作丑解。即美丑、善恶。

③畏:惧怕、畏惧。

④荒兮:广漠、遥远的样子。

⑤未央:未尽、未完。

⑥熙熙:熙,和乐,用以形容纵情奔欲、兴高采烈的情状。

⑦享太牢:太牢是古代人把准备宴席用的牛、羊、猪事先放在牢里养着。此句为参加丰盛的宴席。

⑧如春登台:好似在春天里登台眺望。

⑨我:可以将此“我”理解为老子自称,也可理解为所谓“体道之士”。

⑩泊:淡泊、恬静。

⑪未兆:没有征兆、没有预感和迹象,形容无动于衷、不炫耀自己。

⑫沌沌兮:混沌,不清楚。

⑬孩:同“咳”,形容婴儿的笑声。

⑭傫傫兮:疲倦闲散的样子。

⑮有余:有丰盛的财货。

⑯遗:不足的意思。

⑰愚人:纯朴、直率的状态。

⑱昭昭:智巧光耀的样子。

⑲昏昏:愚钝暗昧的样子。

⑳察察:严厉苛刻的样子。

㉑闷闷:纯朴诚实的样子。

㉒澹兮:辽远广阔的样子。

㉓飓兮:急风。

㉔有以:有用、有为,有本领。

㉕顽且鄙:形容愚陋、笨拙。

㉖贵食母:母用以比喻“道”,道是生育天地万物之母。此名意为以守道为贵。

名家注释
《老子道德经注》第二十章〔魏〕王弼 注 »


第二十一章

孔①德②之容③,惟道是从。道之为物,惟恍惟惚④。惚兮恍兮,其中有象⑤;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⑥,其中有精⑦,其精甚真⑧,其中有信⑨,自今及古⑩,其名不去,以阅众甫⑪。吾何以知众甫之状哉?以此⑫。


译文

大德的形态,是由道所决定的。“道”这个东西,没有清楚的固定实体。它是那样的恍恍惚惚啊,其中却有形象。它是那样的恍恍惚惚啊,其中却有实物。它是那样的深远暗昧啊,其中却有精质;这精质是最真实的,这精质是可以信验的。从当今上溯到古代,它的名字永远不能废除,依据它,才能观察万物的初始。我怎么才能知道万事万物开始的情况呢?是从“道”认识的。


注释

①孔:甚,大。

②德:“道”的显现和作用为“德”。

③容:运作、形态。

④恍惚:仿佛、不清楚。

⑤象:形象、具象。

⑥窈兮冥兮:窈,深远,微不可见。冥,暗昧,深不可测。

⑦精:最微小的原质,极细微的物质性的实体。微小中之最微小。

⑧甚真:是很真实的。

⑨信:信实、信验,真实可信。

⑩自今及古:一本作“自古及今”。

⑪众甫:甫与父通,引伸为始。

⑫以此:此指道。


名家注释
《老子道德经注》第二十一章〔魏〕王弼 注 »

第二十二章

曲则全,枉①则直,洼则盈,敝②则新,少则得,多则惑。是以圣人抱一③为天下式④。不自见⑤,故明⑥;不自是,故彰,不自伐⑦,故有功;不自矜,故长。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古之所谓"曲则全"者,岂虚言哉?诚全而归之。


译文

委曲便会保全,屈枉便会直伸;低洼便会充盈,陈旧便会更新;少取便会获得,贪多便会迷惑。所以有道的人坚守这一原则作为天下事理的范式,不自我表扬,反能显明;不自以为是,反能是非彰明;不自己夸耀,反能得有功劳;不自我矜持,所以才能长久。正因为不与人争,所以遍天下没有人能与他争。古时所谓“委曲便会保全”的话,怎么会是空话呢?它实实在在能够达到。


注释

①枉:屈、弯曲。

②敝:凋敝。

③抱一:抱,守。一,即道。此意为守道。

④式:法式,范式。

⑤见:音(xian),同现。

⑥明:彰明。

⑦伐:夸。


名家注释
《老子道德经注》第二十二章〔魏〕王弼 注 »

第二十三章

希言自然①。故飘风②不终朝,骤雨③不终日,孰为此者?天地。天地尚不能久,而况于人乎?故从事于道者同于道④;德者同于德;失者同于失⑤。同于道者,道亦乐得之;同于德者,德亦乐得之;同于失者,失亦乐得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


译文

不言政令不扰民是合乎于自然的。狂风刮不了一个早晨,暴雨下不了一整天。谁使它这样的呢?天地。天地的狂暴尚且不能长久,更何况是人呢?所以,从事于道的就同于道,从事于德的就同于德,从事于失的人就同于失。同于道的人,道也乐于得到他;同于德的人,德也乐于得到他;同于失的人,失也乐于得到他。统治者的诚信不足,就会有人不信任。


注释

①希言:字面意思是少说话。此处指统治者少施加政令、不扰民的意思。

②飘风:大风、强风。

③骤雨:大雨、暴雨。

④从事于道者:按道办事的人。此处指统治者按道施政。

⑤失:指失道或失德。


名家注释
《老子道德经注》第二十三章〔魏〕王弼 注 »

第二十四章

企①者不立,跨②者不行;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其在道也,曰余食赘形③。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


译文

踮起脚跟想要站得高,反而站立不住;迈起大步想要前进得快,反而不能远行。自逞已见的反而得不到彰明;自以为是的反而得不到显昭;自我夸耀的建立不起功勋;自高自大的不能做众人之长。从道的角度看,以上这些急躁炫耀的行为,只能说是剩饭赘瘤。因为它们是令人厌恶的东西,所以有道的人决不这样做。 


注释

①企:一本作“支”,意为举起脚跟,脚尖着地。

②跨:跃、越过,阔步而行。

③赘形:多余的形体,因饱食而使身上长出多余的肉。


名家注释
《老子道德经注》第二十四章〔魏〕王弼 注 »

第二十五章

有物混成①,先天地生。寂兮寥兮②,独立而不改③,周行而不殆④,可以为天地母⑤。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⑥,强为之名曰:大⑦。大曰逝⑧,逝曰远,远曰反⑨。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⑩。域中⑪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⑫。


译文

有一个东西混然而成,在天地形成以前就已经存在。听不到它的声音也看不见它的形体,寂静而空虚,不依靠任何外力而独立长存永不停息,循环运行而永不衰竭,可以作为万物的根本。我不知道它的名字,所以勉强把它叫做“道”,再勉强给它起个名字叫做“大”。它广大无边而运行不息,运行不息而伸展遥远,伸展遥远而又返回本原。所以说道大、天大、地大、人也大。宇宙间有四大,而人居其中之一。人取法地,地取法天,天取法“道”,而道纯任自然。


注释

①物:指“道”。混成:混然而成,指浑朴的状态。

②寂兮寥兮:没有声音,没有形体。

③独立而不改:形容“道”的独立性和永恒性,它不靠任何外力而具有绝对性。

④周行:循环运行。不殆:不息之意。

⑤天地母:一本作“天下母”。母,指“道”,天地万物由“道”而产生,故称“母”。

⑥强字之曰道:勉强命名它叫“道”。

⑦大:形容“道”是无边无际的、力量无穷的。

⑧逝:指“道”的运行周流不息,永不停止的状态。

⑨反:另一本作“返”。意为返回到原点,返回到原状。

⑩人亦大:一本作“王亦大”,意为人乃万物之灵,与天地并立而为三才,即天大、地大、人亦大。

⑪域中:即空间之中,宇宙之间。

⑫道法自然:“道”纯任自然,本来如此。


名家注释
《老子道德经注》第二十五章〔魏〕王弼 注 »

第二十六章

重为轻根,静为躁君①。是以君子②终日行不离辎重③,虽有荣观④,燕处⑤超然。奈何万乘之主⑥,而以身轻天下⑦?轻则失根⑧,躁则失君。


译文

厚重是轻率的根本,静定是躁动的主宰。因此君子终日行走,不离开载装行李的车辆,虽然有美食胜景吸引着他,却能安然处之。为什么大国的君主,还要轻率躁动以治天下呢?轻率就会失去根本;急躁就会丧失主导。


注释

①躁:动。君:主宰。

②君子:一本作“圣人”。指理想之主。

③辎重:军中载运器械、粮食的车辆。

④荣观:贵族游玩的地方。指华丽的生活。

⑤燕处:安居之地;安然处之。

⑥万乘之主:乘指车子的数量。“万乘”指拥有兵车万辆的大国。

⑦以身轻天下:治天下而轻视自己的生命。

⑧轻则失根:轻浮纵欲,则失治身之根。


名家注释
《老子道德经注》第二十六章〔魏〕王弼 注 »

第二十七章

善行,无辙迹①;善言②,无瑕谪③;善数④,不用筹策⑤;善闭,无关楗而不可开⑥;善结,无绳约而不可解⑦。是以圣人常善救人,故无弃人;常善救物,故无弃物。是谓袭明⑧。故善人者,不善人之师;不善人者,善人之资⑨。不贵其师,不爱其资,虽智大迷,是谓要妙⑩。


译文

善于行走的,不会留下辙迹;善于言谈的,不会发生病疵;善于计数的,用不着竹码子;善于关闭的,不用栓梢而使人不能打开;善于捆缚的,不用绳索而使人不能解开。因此,圣人经常挽救人,所以没有被遗弃的人;经常善于物尽其用,所以没有被废弃的物品。这就叫做内藏着的聪明智慧。所以善人可以做为恶人们的老师,不善人可以作为善人的借鉴。不尊重自己的老师,不爱惜他的借鉴作用,虽然自以为聪明,其实是大大的糊涂。这就是精深微妙的道理。


注释

①撤迹:轨迹,行车时车轮留下的痕迹。

②善言:指善于采用不言之教。

③瑕谪:过失、缺点、疵病。

④数:计算。

⑤筹策:古时人们用作计算的器具。

⑥关楗:栓梢。古代家户里的门有关,即栓;有楗,即梢,是木制的。

⑦绳约:绳索。约,指用绳捆物。

⑧袭明:内藏智慧聪明。袭,覆盖之意。

⑨资:取资、借鉴的意思

⑩要妙:精要玄妙,深远奥秘。


名家注释
《老子道德经注》第二十七章〔魏〕王弼 注 »

第二十八章

知其雄①,守其雌②,为天下溪③。为天下溪,常德不离,复归于婴儿④。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⑤,为天下式,常德不忒⑥,复归于无极⑦。知其荣⑧,守其辱⑨,为天下谷⑩。为天下谷,常德乃足,复归于朴⑪。朴散则为器⑫,圣人用之,则为官长⑬,故大制不割⑭。


译文

深知什么是雄强,却安守雌柔的地位,甘愿做天下的溪涧。甘愿作天下的溪涧,永恒的德性就不会离失,回复到婴儿般单纯的状态。深知什么是明亮,却安于暗昧的地位,甘愿做天下的模式。甘愿做天下的模式,永恒的德行不相差失,恢复到不可穷极的真理。深知什么是荣耀,却安守卑辱的地位,甘愿做天下的川谷。甘愿做天下的川谷,永恒的德性才得以充足,回复到自然本初的素朴纯真状态。朴素本初的东西经制作而成器物,有道的人沿用真朴,则为百官之长,所以完善的政治是不可分割的。


注释

①雄:比喻刚劲、躁进、强大。

②雌:比喻柔静、软弱、谦下。

③溪:沟溪。

④婴儿:象征纯真、稚气。

⑤式:楷模、范式。

⑥忒:过失、差错。

⑦无极:意为最终的真理。

⑧荣:荣誉,宠幸。

⑨辱:侮辱、羞辱。

⑩谷:深谷、峡谷,喻胸怀广阔。

⑪朴:朴素。指纯朴的原始状态。

⑫器:器物。指万事万物。

⑬官长:百官的首长,领导者、管理者。

⑭大制不割:制,制作器物,引申为政治;割,割裂。此句意为:完整的政治是不割裂的。


名家注释
《老子道德经注》第二十八章〔魏〕王弼 注 »

第二十九章

将欲取①天下而为②之,吾见其不得已③。天下神器④,不可为也,不可执也⑤。为者败之,执者失之。是以圣人无为⑥,故无败,故无失。夫⑦物⑧或行或随⑨;或觑或吹⑩;或强或羸⑪;或载或隳⑫。是以圣人去甚、去奢、去泰⑬。


译文

想要治理天下,却又要用强制的办法,我看他不能够达到目的。天下的人民是神圣的,不能够违背他们的意愿和本性而加以强力统治,否则用强力统治天下,不能够违背他们的意愿和本性而加以强力统治,否则用强力纺治天下,就一定会失败;强力把持天下,就一定会失去天下。因此,圣人不妄为,所以不会失败;不把持,所以不会被抛弃。世人秉性不一,有前行有后随,有轻嘘有急吹,有的刚强,有的赢弱;有的安居,有的危殆。因此,圣人要除去那种极端、奢侈的、过度的措施法度。


注释

①取:为、治理。

②为:指有为,靠强力去做。

③不得己:达不到、得不到。

④天下神器:天下,指天下人。神器,神圣的物。

⑤执:掌握、执掌。

⑥无为:顺应自然而不强制。

⑦夫:一本作“故”。

⑧物:指人,也指一切事物。

⑨随:跟随、顺从。

⑩觑:轻声和缓地吐气。吹:急吐气。

⑪赢:赢弱、虚弱。

⑫或载或隳:载,安稳。隳,危险。

⑬泰:极、太。


名家注释
《老子道德经注》第二十九章〔魏〕王弼 注 »

第三十章

以道佐人主者,不以兵强天下,其事好还①。师之所处,荆棘生焉。大军之后,必有凶年②。善有果③而已,不敢④以取强⑤。果而勿矜,果而勿伐,果而勿骄,果而不得已,果而勿强。物壮⑥则老,是谓不道⑦,不道早已⑧。


译文

依照“道”的原则辅佐君主的人,不以兵力逞强于天下。穷兵黩武这种事必然会得到报应。军队所到的地方,荆棘横生,大战之后,一定会出现荒年。善于用兵的人,只要达到用兵的目的也就可以了,并不以兵力强大而逞强好斗。达到目的了却不自我矜持,达到目的了也不去夸耀骄傲,达到目的了也不要自以为是,达到目的却出于不得已,达到目的却不逞强。事物过去强大就会走向衰朽,这就说明它不符合于“道”,不符合于“道”的,就会很快死亡。


注释

①其事好还:用兵这件事一定能得到还报。还:还报、报应。

②凶年:荒年、灾年。

③善有果:果,成功之意。指达到获胜的目的。

④不敢:帛书本为“毋以取强”。

⑤取强:逞强、好胜。

⑥物壮:强壮、强硬。

⑦不道:不合乎于“道”。

⑧早已:早死、很快完结。


名家注释
《老子道德经注》第三十章〔魏〕王弼 注 »

第三十一章

夫兵者①,不祥之器,物或恶之②,故有道者不处。君子居则贵左③,用兵则贵右。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不得已而用之,恬淡④为上,胜而不美,而美之者,是乐杀人。夫乐杀人者,则不可得志于天下矣。吉事尚左,凶事尚右。偏将军居左,上将军居右。言以丧礼处之。杀人之众,以悲哀⑤莅之⑥,战胜以丧礼处之。


译文

兵器啊,是不祥的东西,人们都厌恶它,所以有“道”的人不使用它。君子平时居处就以左边为贵而用兵打仗时就以右边为贵。兵器这个不祥的东西,不是君子所使用的东西,万不得已而使用它,最好淡然处之,胜利了也不要自鸣得意,如果自以为了不起,那就是喜欢杀人。凡是喜欢杀人的人,就不可能得志于天下。吉庆的事情以左边为上,凶丧的事情以右方为上,偏将军居于左边,上将军居于右边,这就是说要以丧礼仪式来处理用兵打仗的事情。战争中杀人众多,要用哀痛的心情参加,打了胜仗,也要以丧礼的仪式去对待战死的人。


注释

①夫兵者:一本作“夫佳兵者”。兵者,指兵器。夫,作为发语词。

②物或恶之:物,指人。意为人所厌恶、憎恶的东西。

③贵左:古人以左为阳以右为阴。阳生而阴杀。尚左、尚右、居左、居右都是古人的礼仪。

④恬淡:安静、沉着。

⑤悲哀:一本作哀悲。

⑥莅之:到达、到场。


名家注释
《老子道德经注》第三十一章〔魏〕王弼 注 »


第三十二章

道常无名,朴①。虽小②,天下莫能臣③。候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宾④。天地相合,以降甘露,民莫之令而自均⑤。始制有名⑥,名亦既有,夫亦将知止,知止可以不殆⑦。譬道之在天下,犹川谷之于江海⑧。


译文

“道”永远是无名而质朴的,它虽然很小不可见,天下没有谁能使它服从自己。侯王如果能够依照“道”的原则治理天下,百姓们将会自然地归从于它。天地间阴阳之气相合,就会降下甘露,人们不必指使它而会自然均匀。治理天下就要建立一种管理体制,制定各种制度确定各种名分,任命各级官长办事。名分既然有了,就要有所制约,适可而止,知道制约、适可而止,就没有什么危险了。“道”存在于天下,就像江海,一切河川溪水都归流于它,使万物自然宾服。


注释

①无名、朴:这是指“道”的特征。

②小:用以形容“道”是隐而不可见的。

③莫能臣:臣,使之服从。这里是说没有人能臣服它。

④自宾:宾,服从。自将宾服于“道”。

⑤自均:自然均匀。

⑥始制有名:万物兴作,于是产生了各种名称。名,即名分,即官职的等级名称。

⑦可以不殆:不殆,没有危险。

⑧犹川谷之于江海:之于,流入;一说正文应为“道之在天下,譬犹江海之与川谷”。


名家注释
《老子道德经注》第三十二章〔魏〕王弼 注 »

第三十三章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①。知足者富,强行②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③者寿。


译文

能了解、认识别人叫做智慧,能认识、了解自己才算聪明。能战胜别人是有力的,能克制自己的弱点才算刚强。知道满足的人才是富有人。坚持力行、努力不懈的就是有志。不离失本分的人就能长久不衰,身虽死而“道”仍存的,才算真正的长寿。


注释

①强:刚强、果决。

②强行:坚持不懈、持之以恒。

③死而不亡:身虽死而“道”犹存。


名家注释
《老子道德经注》第三十三章〔魏〕王弼 注 »


第三十四章

大道汜兮①,其可左右。万物恃之以生而不辞②,功成而不有③。衣养④万物而不为主⑤,常无欲⑥,可名于小⑦;万物归焉而不为主,可名为大⑧。以其终不自为大,故能成其大。


译文

大道广泛流行,左右上下无所不到。万物依赖它生长而不推辞,完成了功业,办妥了事业,而不占有名誉。它养育万物而不自以为主,可以称它为“小”,万物归附而不自以为主宰,可以称它为“大”。正因为他不自以为伟大,所以才能成就它的伟大、完成它的伟大。 


注释

①汜:同泛,广泛或泛滥。

②辞:言词,称说。不辞,意为不说三道四,不推辞、不辞让。

③不有:不自以为有功。

④衣养:一本作“衣被”,意为覆盖。

⑤不为主:不自以为主宰。

⑥常无欲:一本无此二字,认为此乃衍文。

⑦小:渺小。

⑧大:伟大。


名家注释
《老子道德经注》第三十四章〔魏〕王弼 注 »

第三十五章

执大象①,天下往。往而不害,安平太②。乐与饵③,过客止,道之出口,淡乎其无味,视之不足见,听之不足闻,用之不足既④。


译文

谁掌握了那伟大的“道”,普天下的人们便都来向他投靠,向往、投靠他而不互相妨害,于是大家就和平而安泰、宁静。音乐和美好的食物,使过路的人都为之停步,用言语来表述大道,是平淡而无味儿的,看它,看也看不见,听它,听也听不见,而它的作用,却是无穷无尽的,无限制的。


注释

①大象:大道之象。

②安平太:安,乃,则,于是。太,同“泰”,平和、安宁的意思。

③乐与饵:音乐和美食。

④既:尽的意思。


名家注释
《老子道德经注》第三十五章〔魏〕王弼 注 »


第三十六章

将欲歙之①,必固张之②;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将欲废之,必固兴之;将欲取之③,必固与之④。是谓微明⑤,柔弱胜刚强。鱼不可脱于渊⑥,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⑦。


译文

想要收敛它,必先扩张它,想要削弱它,必先加强它,想要废去它,必先抬举它,想要夺取它,必先给予它。这就叫做虽然微妙而又显明,柔弱战胜刚强。鱼的生存不可以脱离池渊,国家的刑法政教不可以向人炫耀,不能轻易用来吓唬人。 


注释

①歙:敛,合。

②固:暂且。

③取:一本作“夺”。

④与:给,同“予”字。

⑤微明:微妙的先兆。

⑥脱:离开、脱离。

⑦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利器,指国家的刑法等政教制度。示人,给人看,向人炫耀。


名家注释
《老子道德经注》第三十六章〔魏〕王弼 注 »

第三十七章

道常无为而无不为①。候王若能守之②,万物将自化③。化而欲作④,吾将镇之以无名之朴⑤,镇之以无名之朴,夫将不欲⑥。不欲以静,天下将自定⑦。


译文

道永远是顺任自然而无所作为的,却又没有什么事情不是它所作为的。侯王如果能按照“道”的原则为政治民,万事万物就会自我化育、自生自灭而得以充分发展。自生自长而产生贪欲时,我就要用“道”来镇住它。用“道”的真朴来镇服它,就不会产生贪欲之心了,万事万物没有贪欲之心了,天下便自然而然达到稳定、安宁。


注释

①无为而无不为:“无为”是指顺其自然,不妄为。“无不为”是说没有一件事是它所不能为的。

②守之:即守道。之,指道。

③自化:自我化育、自生自长。

④欲:指贪欲。

⑤无名之朴:“无名”指“道”。“朴”形容“道”的真朴。

⑥不欲:一本作“无欲”。

⑦自定:一本作“自正”。


名家注释
《老子道德经注》第三十七章〔魏〕王弼 注 »

第三十八章

上德不德①,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②,是以无德③。上德无为而无以为④;下德无为而有以为⑤。上仁为之而无以为;上义为之而有以为。上礼为之而莫之应,则攘臂而扔之⑥。故失道而后德,失德面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夫礼者,忠信之薄⑦,而乱之首⑧。前识者⑨,道之华⑩,而愚之始。是以大丈夫处其厚⑪,不居其薄⑫;处其实,不居其华。故去彼取此。


译文

具备“上德”的人不表现为外在的有德,因此实际上是有“德”;具备“下德”的人表现为外在的不离失“道”,因此实际是没有“德”的。“上德”之人顺应自然无心作为,“下德”之人顺应自然而有心作为。上仁之人要有所作为却没有回应他,于是就扬着胳膊强引别人。所以,失去了“道”而后才有“德”,失去了“德”而后才有“仁”,失去了“仁”而后才有“义”,失去了义而后才有礼。“礼”这个东西,是忠信不足的产物,而且是祸乱的开端。所谓“先知”,不过是“道”的虚华,由此愚昧开始产生。所以大丈夫立身敦厚,不居于浇薄;存心朴实,不居于虚华。所以要舍弃浇薄虚华而采取朴实敦厚。


注释

①上德不德:不德,不表现为形式上的“德”。此句意为,具备上德的人,因任自然,不表现为形式上的德。

②下德不失德:下德的人恪守形式上的“德”,不失德即形式上不离开德。

③无德:无法体现真正的德。

④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以,心、故意。无以为,即无心作为。此句意为:上德之人顺应自然而无心作为。

⑤下德无为而有以为:此句与上句相对应,即下德之人顺任自然而有意作为。

⑥攘臂而扔之:攘臂,伸出手臂;扔,意为强力牵引。

⑦薄:不足、衰薄。

⑧首:开始、开端。

⑨前识者:先知先觉者,有先见之明者。

⑩华:虚华。

⑪处其愿:立身敦厚、朴实。

⑫薄:指礼之衰薄。


名家注释
《老子道德经注》第三十八章〔魏〕王弼 注 »


第三十九章

昔之得一①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②;谷得一以盈,万物得一以生;候王得一以为天一正③。其致之也④,谓⑤天无以清⑥,将恐裂;地无以宁,将恐废⑦;神无以灵,将恐歇⑧;谷无以盈,将恐竭⑨;万物无以生,将恐灭;候王无以正⑩,将恐蹶⑪。故贵以贱为本,高以下为基。是以候王自称⑫孤、寡、不谷⑬。此非以贱为本邪?非乎?故至誉无誉⑭。是故不欲琭琭如玉⑮,珞珞如石⑯。


译文

往昔曾得到过道的:天得到道而清明;地得到道而宁静;神(人)得到道而英灵;河谷得到道而充盈;万物得到道而生长;侯王得到道而成为天下的首领。推而言之,天不得清明,恐怕要崩裂;地不得安宁,恐怕要震溃;人不能保持灵性,恐怕要灭绝;河谷不能保持流水,恐怕要干涸;万物不能保持生长,恐怕要消灭;侯王不能保持天下首领的地位,恐怕要倾覆。所以贵以贱为根本,高以下为基础,因此侯王们自称为“孤”、“寡”、“不谷”,这不就是以贱为根本吗?不是吗?所以最高的荣誉无须赞美称誉。不要求琭琭晶莹像宝玉,而宁愿珞珞坚硬像山石。


注释

①得一:即得道。

②神得一以灵:神或指人。灵:灵性或灵妙。

③正:一本作“贞”。意为首领。

④其致之也:推而言之。

⑤谓:假如说。帛书作“胃”。

⑥天无以清:天离开道,就得不到清明。

⑦废:荒废。

⑧歇:消失、绝灭、停止。

⑨竭:干涸、枯竭。

⑩正:一本作“高贵”,一本作“贞”。

⑪蹶:跌倒、失败、挫折。

⑫自称:一本作“自谓”。

⑬孤、寡、不谷:古代帝王自称为“孤”、“寡人”、“不谷”。不谷即不善的意思。

⑭至誉无誉:最高的荣誉是无须称誉赞美的。

⑮琭琭:形容玉美的样子。

⑯珞珞:形容石坚的样子。


名家注释
《老子道德经注》第三十九章〔魏〕王弼 注 »

第四十章

反者道之动①,弱者②道之用。天下万物生于有③,有生于无④。


译文

循环往复的运动变化,是道的运动,道的作用是微妙、柔弱的。天下的万物产生于看得见的有形质,有形质又产生于不可见的无形质。


注释

①反者:循环往复。一说意为相反,对立面。

②弱者:柔弱、渺小。

③有:这里指道的有形质,与一章中“有名万物之母的”的有“相同。但不是有无相生的“有”字。

④无:与一章中的“无名天地之始”的“无”相同。但不同于“有无相生”的“无”。此处的“无”指超现实世界的形上之道。


名家注释
《老子道德经注》第四十章〔魏〕王弼 注 »

第四十一章

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故建言①有之:明道若昧,进道若退,夷道若纇②。上德若谷;大白若辱③;广德若不足;建德若偷④;质真若渝⑤。大方无隅⑥;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道隐无名。夫唯道,善贷且成⑦。


译文

上士听了道的理论,努力去实行;中士听了道的理论,将信将疑;下士听了道的理论,哈哈大笑。不被嘲笑,那就不足以成其为道了。因此古时立言的人说过这样的话:光明的道好似暗昧;前进的道好似后退;平坦的道好似崎岖;崇高的德好似峡谷;广大的德好像不足;刚健的德好似怠惰;质朴而纯真好像混浊未开。最洁白的东西,反而含有污垢;最方正的东西,反而没有棱角;最大的声响,反而听来无声无息;最大的形象,反而没有形状。道幽隐而没有名称,无名无声。只有“道”,才能使万物善始善终。


注释

①建言:立言。

②夷道若纇:夷,平坦;纇,崎岖不平、坎坷曲折。

③大白若辱:辱,黑垢。一说此名应在“大方无隅”一句之前。

④建德若偷:刚健的德好像怠惰的样子。偷,意为惰。

⑤质真若渝:渝,变污。质朴而纯真好像浑浊。

⑥大方无隅:隅,角落、墙角。最方整的东西却没有角。

⑦善贷且成:贷,施与、给予。引伸为帮助、辅助之意。此句意为:道使万物善始善终,而万物自始至终也离不开道。


名家注释
《老子道德经注》第四十一章〔魏〕王弼 注 »

第四十二章

道生一①,一生二②,二生三③,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④,冲气以为和⑤。人之所恶,唯孤、寡、不谷⑥,而王公以为称。故物或损之而益,或益之而损。人之所教,我亦教之。强梁者不得其死,吾将以为教父⑦。


译文

道是独一无二的,道本身包含阴阳二气,阴阳二气相交而形成一种适匀的状态,万物在这种状态中产生。万物背阴而向阳,并且在阴阳二气的互相激荡而成新的和谐体。人们最厌恶的就是“孤”、“寡”、“不谷”,但王公却用这些字来称呼自己。所以一切事物,如果减损它却反而得到增加;如果增加它却反而得到减损。别人这样教导我,我也这样去教导别人。强暴的人死无其所。我把这句话当作施教的宗旨。


注释

①一:这是老子用以代替道这一概念的数字表示,即道是绝对无偶的。

②二:指阴气、阳气。“道”的本身包含着对立的两方面。阴阳二气所含育的统一体即是“道”。因此,对立着的双方都包含在“一”中。

③三:即是由两个对立的方面相互矛盾冲突所产生的第三者,进而生成万物。

④负阴而抱阳:背阴而向阳。

⑤冲气以为和:冲,冲突、交融。此句意为阴阳二气互相冲突交和而成为均匀和谐状态,从而形成新的统一体。

⑥孤、寡、不谷:这些都是古时候君主用以自称的谦词。

⑦教父:父,有的学者解释为“始”,有的解释为“本”,有的解释为“规矩”。有根本和指导思想的意思。


名家注释
《老子道德经注》第四十二章〔魏〕王弼 注 »

第四十三章

天下之至柔,驰骋①天下之至坚。无有入无间②,吾是以知无为之有益。不言之教,无为之益,天下希③及之。


译文

天下最柔弱的东西,腾越穿行于最坚硬的东西中;无形的力量可以穿透没有间隙的东西。我因此认识到“无为”的益处。“不言”的教导,“无为”的益下,普天下少有能赶上它的了。


注释

①驰聘:形容马奔跑的样子。

②无有入无间:无形的力量能够穿透没有间隙的东西。无有:指不见形象的东西。

③希:一本作“稀”,稀少。


名家注释
《老子道德经注》第四十三章〔魏〕王弼 注 »

第四十四章

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①?得与亡孰病②?甚爱必大费③,多藏必厚亡④。故知足不辱⑤,知止不殆,可以长久。


译文

声名和生命相比哪一样更为亲切?生命和货利比起来哪一样更为贵重?获取和丢失相比,哪一个更有害?过分的爱名利就必定要付出更多的代价;过于积敛财富,必定会遭致更为惨重的损失。所以说,懂得满足,就不会受到屈辱;懂得适可而止,就不会遇见危险;这样才可以保持住长久的平安。


注释

①多:轻重的意思;货,财富。

②得:指名利;亡,指丧失性命;病,有害。

③甚爱必大费:过于爱名就必定要付出很大的耗费。

④多藏必厚亡:丰厚的藏货就必定会招致惨重的损失。

⑤知足不辱:今本没有“故”字,据帛书补之。


名家注释
《老子道德经注》第四十四章〔魏〕王弼 注 »

第四十五章

大成①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冲②,其用不穷。大直若屈③,大巧若拙,大辩若讷④。静胜躁,寒胜热⑤。清静为天下正⑥。


译文

最完满的东西,好似有残缺一样,但它的作用永远不会衰竭;最充盈的东西,好似是空虚一样,但是它的作用是不会穷尽的。最正直的东西,好似有弯曲一样;最灵巧的东西,好似最笨拙的;最卓越的辩才,好似不善言辞一样。清静克服扰动,赛冷克服暑热。清静无为才能统治天下。


注释

①大成:最为完满的东西。

②冲:虚,空虚。

③屈:曲。

④讷:拙嘴笨舌。

⑤静胜躁,寒胜热:清静克服扰动,寒冷克服暑热。

⑥正:通“政”。


名家注释
《老子道德经注》第四十五章〔魏〕王弼 注 »

第四十六章

天下有道,却①走马以粪②,天下无道,戎马③生于郊④。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⑤。


译文

治理天下合乎“道”,就可以作到太平安定,把战马退还到田间给农夫用来耕种。治理天下不合乎“道”,连怀胎的母马也要送上战场,在战场的郊外生下马驹子。最大的祸害是不知足,最大的过失是贪得的欲望。知道到什么地步就该满足了的人,永远是满足的。


注释

①却:屏去,退回。

②走马以粪:粪,耕种,播种。此句意为用战马耕种田地。

③戎马:战马。

④生于效:指牝马生驹于战地的郊外。

⑤故知足之足,常足矣:知道满足的这种满足,是永远满足的。


名家注释
《老子道德经注》第四十六章〔魏〕王弼 注 »

第四十七章

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①,见天道②。其出弥远,其知弥少。是以圣人不行而知,不见而明③,不为而成④。


译文

不出门户,就能够推知天下的事理;不望窗外,就可以认识日月星辰运行的自然规律。他向外奔逐得越远,他所知道的道理就越少。所以,有“道”的圣人不出行却能够推知事理,不窥见而能明了“天道”,不妄为而可以有所成就。 


注释

①窥牖:窥,从小孔隙里看;牖,音you,窗户。

②天道:日月星辰运行的自然规律。

③不见而明:一本作“不见而名”。此句意为不窥见而明天道。

④不为:无为、不妄为。


名家注释
《老子道德经注》第四十七章〔魏〕王弼 注 »

第四十八章

为学日益①,为道日损②,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③,取④天下常以无事⑤;及其有事⑥,不足以取天下。


译文

求学的人,其情欲文饰一天比一天增加;求道的人,其情欲文饰则一天比一天减少。减少又减少,到最后以至于“无为”的境地。如果能够做到无为,即不妄为,任何事情都可以有所作为。治理国家的人,要经常以不骚扰人民为治国之本,如果经常以繁苛之政扰害民众,那就不配治理国家了。 


注释

①为学日益:为学,是反映探求外物的知识。此处的“学”当指政教礼乐。日益:指增加人的知见智巧。

②为道日损:为道,是通过冥想或体验的途径,领悟事物未分化状态的“道”。此处的“道”,指自然之道,无为之道。损,指情欲文饰日渐泯损。

③无为而无不为:不妄为,就没有什么事情做不成。

④取:治、摄化之意。

⑤无事:即无扰攘之事。

⑥有事:繁苛政举在骚扰民生。


名家注释
《老子道德经注》第四十八章〔魏〕王弼 注 »

第四十九章

圣人常无心①,以百姓之心为心。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②。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圣人在天下,歙歙焉③为天下浑其心④,百姓皆注其耳目⑤,圣人皆孩之⑥。


译文

圣人常常是没有私心的,以百姓的心为自己的心。对于善良的人,我善待于他;对于不善良的人,我也善待他,这样就可以得到善良了,从而使人人向善。对于守信的人,我信任他;对不守信的人,我也信任他,这样可以得到诚信了,从而使人人守信。有道的圣人在其位,收敛自己的欲意,使天下的心思归于浑朴。百姓们都专注于自己的耳目聪明,有道的人使他们都回到婴孩般纯朴的状态。


注释

①常无心:一本作无常心。意为长久保持无私心。

②德:假借为“得”。

③歙:音Xi ,意为吸气。此处指收敛意欲。

④浑其心:使人心思化归于浑朴。

⑤百姓皆注其耳目:百姓都使用自己的智谋,生出许多事端。

⑥圣人皆孩之:圣人使百姓们都回复到婴孩般纯真质朴的状态。


名家注释
《老子道德经注》第四十九章〔魏〕王弼 注 »

第五十章

出生入死①,生之徒②,十有三③;死之徒④,十有三;人之生,动之于死地⑤,亦十有三。夫何故?以其生生之厚⑥。盖闻善摄生⑦者,陆行不遇兕虎⑧,入军不被甲兵⑨。兕无所投其角,虎无所措其爪,兵无所容其刃。夫何故?以其无死地⑩。


译文

人始出于世而生,最终入于地而死。属于长寿的人有十分之三;属于短命而亡的人有十分之三;人本来可以活得长久些,却自己走向死亡之路,也占十分之三。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奉养太过度了。据说,善于养护自己生命的人,在陆地上行走,不会遇到凶恶的犀牛和猛虎,在战争中也受不到武器的伤害。犀牛于其身无处投角,老虎对其身无处伸爪,武器对其身无处刺击锋刃。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他没有进入死亡的领域。


注释

①出生入死:出世为生,入地为死。一说离开了生存必然走向死亡。

②生之徒:徒,应释为类。生之徒即长寿之人。

③十有三:十分之三。

④死之徒:属于夭折的一类。

⑤人之生,动之于死地:此句意为人本来可以长生的,却意外地走向死亡之路。

⑥生生之厚:由于求生的欲望太强,营养过剩,因而奉养过厚了。

⑦摄生者:摄生指养生之道,即保养自己。

⑧兕:音si ,属于犀牛类的动物。

⑨入军不被甲兵:战争中不被杀伤。

⑩无死地:没有进入死亡范围。

 

名家注释
《老子道德经注》第五十章〔魏〕王弼 注 »

第五十一章

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势①成之。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命而常自然②。故道生之,德畜之,长之育之,亭之毒之③;养④之覆⑤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⑥。


译文

道生成万事万物,德养育万事万物。万事万物虽现出各种各样的形态,环境使万事万物成长起来。故此,万事万物莫不尊崇道而珍贵德。道之所以被尊崇,德所以被珍贵,就是由于道生长万物而不加以干涉,德畜养万物而不加以主宰,顺其自然。因而,道生长万物,德养育万物,使万物生长发展,成熟结果,使其受到抚养、保护。生长万物而不居为己有,抚育万物而不自恃有功,导引万物而不主宰,这就是奥妙玄远的德。

 

注释

①势:万物生长的自然环境。一说:势者,力也;一说,对立。

②莫之命而常自然:不干涉或主宰万物,而任万物自化自成。

③亭之毒之:一本作成之熟之。

④养:爱养、护养。

⑤覆:维护、保护。

⑥玄德:即上德。它产生万物而不居为己有,养育万物而不自恃有功。


名家注释
《老子道德经注》第五十一章〔魏〕王弼 注 »

第五十二章

天下有始①,以为天下母②。既得其母,以知其子③;既知其子,复守其母,没身不殆。塞其兑,闭其门④,终身不勤⑤。开其兑,济其事⑥,终身不救。见小曰明⑦,守柔曰强⑧。用其光,复归其明⑨,无遗身殃⑩;是为袭常⑾。


译文

天地万物本身都有起始,这个始作为天地万物的根源。如果知道根源,就能认识万物,如果认识了万事万物,又把握着万物的根本,那么终身都不会有危险。塞住欲念的孔穴,闭起欲念的门径,终身都不会有烦扰之事。如果打开欲念的孔穴,就会增添纷杂的事件,终身都不可救治。能够察见到细微的,叫做“明”;能够持守柔弱的,叫做“强”。运用其光芒,返照内在的明,不会给自己带来灾难,这就叫做万世不绝的“常道”。


注释

①始:本始,此处指“道”。

②母:根源,此处指“道”。

③子:派生物,指由“母”所产生的万物。

④塞其兑,闭其门:兑,指口,引伸为孔穴;门,指门径。此句意为:塞住嗜欲的孔穴,闭上欲念的门径。

⑤勤:劳作。

⑥开其兑,济其事:打开嗜欲的孔穴,增加纷杂的事件。

⑦见小曰明:小,细微。能察见细微,才叫做“明”

⑧强:强健,自强不息。

⑨用其光,复归其明:光向外照射,明向内透亮。发光体本身为“明”,照向外物为光。

⑩无遗身殃:不给自己带来麻烦和灾祸。

⑪袭常:袭承常道。


名家注释
《老子道德经注》第五十二章〔魏〕王弼 注 »

第五十三章

使我①介然有知②,行于大道,唯施③是畏。大道甚夷④,而人⑤好径⑥。朝甚除⑦,田甚芜,仓甚虚,服文采,带利剑,厌饮食⑧,财货有余,是谓盗竽⑨。非道也哉!


译文

假如我稍微地有了认识,在大道上行走,唯一担心的是害怕走了邪路。大道虽然平坦,但人君却喜欢走邪径。朝政腐败已极,弄得农田荒芜,仓库十分空虚,而人君仍穿着锦绣的衣服,佩带着锋利的宝剑,饱餐精美的饮食,搜刮占有富余的财货,这就叫做强盗头子。这是多么无道啊!


注释

①我:我,指有道的圣人。老子在这里托言自己。

②介然有知:介,微小。微有所知,稍有知识。

③施:邪、斜行。

④夷:平坦。

⑤人:指人君,一本作“民”。

⑥径:邪径。

⑦朝甚除:朝政非常败坏。一说宫殿很整洁。

⑧厌饮食:厌,饱足、满足、足够。饱得不愿再吃。

⑨盗竽:竽又作夸。即大盗、盗魁。 


名家注释
《老子道德经注》第五十三章〔魏〕王弼 注 »


第五十四章

善剑者不拔,善抱①者不脱,子孙以祭祀不辍②。修之于身,其德乃真;修之于家,其德乃余;修之于乡,其德乃长③;修之于邦④,其德乃丰;修之于天下,其德乃普。故以身观身,以家观家,以乡观乡⑤,以邦观邦,以天下观天下。吾何以知天下然哉?以此。


译文

善于建树的不可能拔除,善于抱持的不可以脱掉,如果子孙能够遵循、守持这个道理,那么祖祖孙孙就不会断绝。把这个道理付诸于自身,他的德性就会是真实纯正的;把这个道理付诸于自家,他的德性就会是丰盈有余的;把这个道理付诸于自乡,他的德性就会受到尊崇;把这个道理付诸于自邦,他的德性就会丰盛硕大;把这个道理付诸于天下,他的德性就会无限普及。所以,用自身的修身之道来观察别身;以自家察看观照别家;以自乡察看观照别乡;以平天下之道察看观照天下。我怎么会知道天下的情况之所以如此呢?就是因为我用了以上的方法和道理。 


注释

①抱:抱住、固定、牢固。

②子孙以祭祀不辍:辍,停止、断绝、终止。此句意为:祖祖孙孙都能够遵守“善建”、“善抱”的道理,后代的香火就不会终止。

③长:尊崇。

④邦:一本作“国”。

⑤故以身观察,以家观家,以乡观乡:以自身察看观照别人;以自家察看观照别家;以自乡察看观照别乡。


名家注释
《老子道德经注》第五十四章〔魏〕王弼 注 »

第五十五章

含德之厚,比于赤子。毒虫①不螫②,猛兽不据③,攫鸟④不搏⑤。骨弱筋柔而握固。未知牝牡之合而朘作⑥,精之至也。终日号而不嗄⑦,和之至也。知和曰"常"⑧,知常曰"明",益生⑨曰祥⑩,心使气曰强⑪。物壮⑫则老,谓之不道,不道早已。


译文

道德涵养浑厚的人,就好比初生的婴孩。毒虫不螫他,猛兽不伤害他,凶恶的鸟不搏击他。他的筋骨柔弱,但拳头却握得很牢固。他虽然不知道男女的交合之事,但他的小生殖器却勃然举起,这是因为精气充沛的缘故。他整天啼哭,但嗓子却不会沙哑,这是因为和气纯厚的缘故。认识淳和的道理叫做“常”,知道“常”的叫做“明”。贪生纵欲就会遭殃,欲念主使精气就叫做逞强。事物过于壮盛了就会变衰老,这就叫不合于“道”,不遵守常道就会很快地死亡。


注释

①毒虫:指蛇、蝎、蜂之类的有毒虫子。

②螫:毒虫子用毒刺咬人。

③据:兽类用爪、足年攫取物品。

④攫鸟:用脚爪抓取食物的鸟,例如鹰隼一类的鸟。

⑤搏:鹰隼用爪击物。

⑥朘作:婴孩的生殖器勃起。朘,男孩的生殖器。

⑦嗄:噪音嘶哑。

⑧知和曰常:常指事物运作的规律。和,指阴阳二气合和的状态。

⑨益生:纵欲贪生。

⑩祥:这里指妖祥、不祥的意思。

⑪强:逞强、强暴。

⑫壮:强壮。


名家注释
《老子道德经注》第五十五章〔魏〕王弼 注 »

第五十六章

知者不言,言者不知①。塞其兑,闭其门②;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③,是谓玄同④。故不可得而亲,不可得而疏;不可得而利,不可得而害;不可得而贵,不可得而贱⑤;故为天下贵。


译文

聪明的智者不多说话,而到处说长论短的人就不是聪明的智者。塞堵住嗜欲的孔窍,关闭住嗜欲的门径。不露锋芒,消解纷争,挫去人们的锋芒,解脱他们的纷争,收敛他们的光耀,混同他们的尘世,这就是深奥的玄同。达到“玄同”境界的人,已经超脱亲疏、利害、贵贱的世俗范围,所以就为天下人所尊重。


注释

①知者不言,言者不知:此句是说,知道的人不说,爱说的人不知道。另一种解释是,聪明的人不多说话,到处说长论短的人不聪明。还有一种解释是,得“道”的人不强施号令,一切顺乎自然;强施号令的人却没有得“道”。此处采用第二种解释。

②塞其兑,闭其门:塞堵嗜欲的孔窍,关闭起嗜欲的门径。

③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此句意为挫去其锐气,解除其纷扰,平和其光耀,混同其尘世。

④玄同:玄妙齐同,此处也是指“道”。

⑤不可得而亲,不可得而疏;不可得而利,不可得而害;不可得而贵,不可得而贱:这几句是说“玄同”的境界已经超出了亲疏、利害、贵贱等世俗的范畴。


名家注释
《老子道德经注》第三十章〔魏〕王弼 注 »

第五十七章

以正①治国,以奇②用兵,以无事取天下③。吾何以知其然哉?以此④:天下多忌讳⑤,而民弥贫;人⑥多利器⑦,国家滋昏;人多伎巧⑧,奇物⑨滋起;法令滋彰,盗贼多有。故圣人云:"我无为,而民自化⑩;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


译文

以无为、清静之道去治理国家,以奇巧、诡秘的办法去用兵,以下扰害人民而治理天下。我怎么知道是这种情形呢?根据就在于此:天下的禁忌越多,而老百姓就越陷于贫穷;人民的锐利武器越多,国家就越陷于混乱;人们的技巧越多,邪风怪事就越闹得厉害;法令越是森严,盗贼就越是不断地增加。所以有道的圣人说,我无为,人民就自我化育;我好静,人民就自然富足;我无欲,而人民就自然淳朴。


注释

①正:此处指无为、清静之道。

②奇:奇巧、诡秘。

③取天下:治理天下。

④以此:此,指下面一段文字。以此即以下面这段话为根据。

⑤忌讳:禁忌、避讳。

⑥人:一本作“民”,一本作“朝”。

⑦利器:锐利的武器。

⑧人多伎巧:伎巧,指技巧,智巧。此句意为人们的伎巧很多。

⑨奇物:邪事、奇事。

⑩我无为,而民自化:自化,自我化育。我无为而人民就自然顺化了。


名家注释
《老子道德经注》第三十章〔魏〕王弼 注 »

第五十八章

其政闷闷①,其民淳淳②;其政察察③,其民缺缺④。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孰知其极:其无正也⑤。正复为奇,善复为妖⑥。人之迷,其日固久⑦。是以圣人方而不割⑧,廉而不刿⑨,直而不肆⑩,光而不耀⑪。


译文

政治宽厚清明,人民就淳朴忠诚;政治苛酷黑暗,人民就狡黠、抱怨。灾祸啊,幸福依傍在它的里面;幸福啊,灾祸藏伏在它的里面。谁能知道究竟是灾祸呢还是幸福呢?它们并没有确定的标准。正忽然转变为邪的,善忽然转变为恶的,人们的迷惑,由来已久了。因此,有道的圣人方正而不生硬,有棱角而不伤害人,直率而不放肆,光亮而不刺眼。


注释

①闷闷:昏昏昧昧的状态,有宽厚的意思。

②淳淳:一本作“沌沌”,淳朴厚道的意思。

③察察:严厉、苛刻。

④缺缺:狡黠、抱怨、不满足之意。

⑤其无正也:正,标准、确定;其,指福、祸变换。此句意为:它们并没有确定的标准。

⑥正复为奇,善复为妖:正,方正、端正;奇,反常、邪;善,善良;妖,邪恶。这句话意为:正的变为邪的,善的变成恶的。

⑦人之迷,其日固久:人的迷惑于祸、福之门,而不知其循环相生之理者,其为时日必已久矣。(严灵峰释语)

⑧方而不割:方正而不割伤人。

⑨廉而不刿:廉,锐利;刿,割伤。此句意为:锐利而不伤害人。

⑩直而不肆:直率而不放肆。

⑪光而不耀:光亮而不刺眼。


名家注释
《老子道德经注》第三十章〔魏〕王弼 注 »

第五十九章

治人事天①,莫若啬②。夫唯啬,是谓早服③;早服谓之重积德④;重积德则无不克;无不克则莫知其极,莫知其极,可以有国;有国之母⑤,可以长久。是谓根深固柢,长生久视之道⑥。


译文

治理百姓和养护身心,没有比爱惜精神更为重要的了。爱惜精神,得以能够做到早作准备;早作准备,就是不断地积“德”;不断地积“德”,就没有什么不能攻克的;没有什么不能攻克,那就无法估量他的力量;具备了这种无法估量的力量,就可以担负治理国家的重任。有了治理国家的原则和道理,国家就可以长久维持。国运长久,就叫做根深祗固,符合长久维持之道。 


注释

①治人事天:治人,治理百姓;事天,保守精气、养护身心。对“天”的解释有两种,一是指身心,一是指自然。此句意为保养天赋。

②啬:爱惜、保养。

③早服:早为准备。

④重积德:不断地积德。

⑤有国之母:有国,含有保国的意思。母,根本、原则。

⑥长生久视:长久地维持、长久存在。


名家注释
《老子道德经注》第三十章〔魏〕王弼 注 »

第六十章

治大国,若烹小鲜①,以道莅②天下,其鬼不神③。非④其鬼不神,其神不伤人。非其神不伤人,圣人亦不伤人。夫两不相伤⑤,故德交归焉⑥。


译文

治理大国,好像煎烹小鱼。用“道”治理天下,鬼神起不了作用,不仅鬼不起作用,而是鬼怪的作用伤不了人。不但鬼的作用伤害不了人,圣人有道也不会伤害人。这样,鬼神和有道的圣人都不伤害人,所以,就可以让人民享受到德的恩泽。


注释

①小鲜:小鱼。

②莅:临。

③其鬼不神:鬼不起作用。

④非:不唯、不仅。

⑤两不相伤:鬼神和圣人不侵越人。

⑥故德交归焉:让人民享受德的恩泽。


名家注释
《老子道德经注》第三十章〔魏〕王弼 注 »

第六十一章

大邦①者下流,天下之牝,天下之交也②。牝常以静胜牡,以静为下。故大邦以下小邦,则取小邦;小邦以下大邦,则取大邦。故或下以取,或下而取③。大邦不过欲兼畜人④,小邦不过欲入事人。夫两者各得所欲,大者宜为下。


译文

大国要像居于江河下游那样,使天下百川河流交汇在这里,处在天下雌柔的位置。雌柔常以安静守定而胜过雄强,这是因为它居于柔下的缘故。所以,大国对小国谦下忍让,就可以取得小国的信任和依赖;小国对大国谦下忍让,就可以见容于大国。所以,或者大国对小国谦让而取得大国的信任,或者小国对大国谦让而见容于大国。大国不要过分想统治小国,小国不要过分想顺从大国,两方面各得所欲求的,大国特别应该谦下忍让。


注释

①邦:一本作国。

②天下之牝,天下之交也:一本作天下之交,天下之牝也。交,会集、会总。

③或下而取:下,谦下;取,借为聚。

④兼畜人:把人聚在一起加以养护。


名家注释
《老子道德经注》第三十章〔魏〕王弼 注 »

第六十二章

道者,万物之奥①,善人之宝,不善人之所保②。美言可以市尊③,美行可以加人④。人之不善,何弃之有?故立天子,置三公⑤,虽有拱璧以先驷马⑥,不如坐进此道⑦。古之所以贵此道者何?不曰:求以得⑧,有罪以免邪⑨?故为天下贵。


译文

“道”是荫庇万物之所,善良之人珍贵它,不善的人也要保持它。需要的时候还要求它庇护。美好的言辞可以换来别人对你的尊重;良好的行为可以见重于人。不善的人怎能舍弃它呢?所以在天子即位、设置三公的时候,虽然有拱壁在先驷马在后的献礼仪式,还不如把这个“道”进献给他们。自古以来,人们所以把“道”看得这样宝贵,不正是由于求它庇护一定可以得到满足;犯了罪过,也可得到它的宽恕吗?就因为这个,天下人才如此珍视“道”。


注释

①奥:一说为深的意思,不被人看见的地方;另一说是藏,含有庇荫之意。其实两说比较接近,不必仅执其一。

②不善人之所保:不善之人也要保持它。

③美言可以市尊:美好的言辞,可以换来别人对你的敬仰。

④美行可以加人:良好的行为,可以见重于人。

⑤三公:太师、太傅、太保。

⑥拱壁以先驷马:拱壁,指双手捧着贵重的玉;驷马,四匹马驾的车。古代的献礼,轻物在先,重物在后。

⑦坐进此道:献上清静无为的道。

⑧求以得:有求就得到。

⑨有罪以免邪:有罪的人得到“道”,可以免去罪过。


名家注释
《老子道德经注》第三十章〔魏〕王弼 注 »

第六十三章

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①。大小多少②。报怨以德③。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是以圣人终不为大④,故能成其大。夫轻诺必寡信,多易必多难。是以圣人犹难之,故终无难矣。


译文

以无为的态度去有所作为,以不滋事的方法去处理事物,以恬淡无味当作有味。大生于小,多起于少。处理问题要从容易的地方入手,实现远大要从细微的地方入手。天下的难事,一定从简易的地方做起;天下的大事,一定从微细的部分开端。因此,有“道”的圣人始终不贪图大贡献,所以才能做成大事。那些轻易发出诺言的,必定很少能够兑现的,把事情看得太容易,势必遭受很多困难。因此,有道的圣人总是看重困难,所以就终于没有困难了。


注释

①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此句意为把无为当作为,把无事当作事,把无味当作味。

②大小多少:大生于小,多起于少。另一解释是大的看作小,小的看作大,多的看作少,少的看作多,还有一说是,去其大,取其小,去其多,取其少。

③报怨以德:此句当移至七十九章“必有余怨”句后,故此处不译。

④不为大:是说有道的人不自以为大。


名家注释
《老子道德经注》第三十章〔魏〕王弼 注 »

第六十四章

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脆易泮①,其微易散。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合抱之木,生于毫末②;九层之台,起于累土③;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为者败之,执者失之④。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⑤。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是以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学不学⑥,复众人之所过,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⑦。


译文

局面安定时容易保持和维护,事变没有出现迹象时容易图谋;事物脆弱时容易消解;事物细微时容易散失;做事情要在它尚未发生以前就处理妥当;治理国政,要在祸乱没有产生以前就早做准备。合抱的大树,生长于细小的萌芽;九层的高台,筑起于每一堆泥土;千里的远行,是从脚下第一步开始走出来的。有所作为的将会招致失败,有所执着的将会遭受损害。因此圣人无所作为所以也不会招致失败,无所执着所以也不遭受损害。人们做事情,总是在快要成功时失败,所以当事情快要完成的时候,也要像开始时那样慎重,就没有办不成的事情。因此,有道的圣人追求人所不追求的,不稀罕难以得到的货物,学习别人所不学习的,补救众人所经常犯的过错。这样遵循万物的自然本性而不会妄加干预。 


注释

①其脆易泮:泮,散,解。物品脆弱就容易消解。

②毫末:细小的萌芽。

③累土:堆土。

④为者败之,执者失之:一说是二十九章错简于此。

⑤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此句仍疑为二十九章错简于本章。

⑥学:这里指办事有错的教训。

⑦而不敢为:此句也疑为错简。


名家注释
《老子道德经注》第三十章〔魏〕王弼 注 »

第六十五章

古之善为道者,非以明①民,将以愚之②。民之难治,以其智多③。故以智治国,国之贼④;不以智治国,国之福。知此两者⑤,亦稽式⑥。常知稽式,是谓玄德。玄德深矣,远矣,与物反矣⑦,然后乃至大顺⑧。


译文

古代善于为道的人,不是教导人民知晓智巧伪诈,而是教导人民淳厚朴实。人们之所以难于统治,乃是因为他们使用太多的智巧心机。所以用智巧心机治理国家,就必然会危害国家,不用智巧心机治理国家,才是国家的幸福。了解这两种治国方式的差别,就是一个法则,经常了解这个法则,就叫做“玄德”。玄德又深又远,和具体的事物复归到真朴,然后才能极大地顺乎于自然。


注释

①明民:明,知晓巧诈。明民,意为让人民知晓巧诈。

②将以愚之:愚,敦厚、朴实,没有巧诈之心。不是愚弄、蒙昧。此句意为使老百姓无巧诈之心,敦厚朴实、善良忠厚。

③智多:智,巧诈、奸诈,而非为智慧、知识。

④贼:伤害的意思。

⑤两者:指上文“以智治国,国之贼;不以智治国,国之福”。

⑥稽式:法式、法则,一本作“楷式”。

⑦与物反矣:反,通返。此句意为‘德’和事物复归于真朴。

⑧大顺:自然。


第六十六章

江海之所以能为百谷王①者,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是以圣人②欲上民,必以言下之;欲先民,必以身后之。是以圣人处上而民不重③,处前而民不害。是以天下乐推而不厌。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译文

江海所以能够成为百川河流所汇往的地方,乃是由于它善于处在低下的地方,所以能够成为百川之王。因此,圣人要领导人民,必须用言辞对人民表示谦下,要想领导人民,必须把自己的利益放在他们的后面。所以,有道的圣人虽然地位居于人民之上,而人民并不感到负担沉重;居于人民之前,而人民并不感到受害。天下的人民都乐意推戴而不感到厌倦。因为他不与人民相争,所以天下没有人能和他相争。


注释

①百谷王:百川狭谷所归附。

②圣人:一本无此二字。

③重:累、不堪重负。


第六十七章

天下皆谓我"道"大①,似不肖②。夫唯大,故似不肖。若肖,久矣其细也夫③!我有三宝④,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⑤,三曰不敢为天下先。慈故能勇⑥;俭故能广⑦;不敢为天下先,故能成器长⑧。今舍慈且⑨勇;舍俭且广;舍后且先;死矣!夫慈,以战则胜⑩,以守则固。天将救之,以慈卫之。


译文

天下人能说“我道”伟大,不像任何具体事物的样子。正因为它伟大,所以才不像任何具体的事物。如果它像任何一个具体的事物,那么“道”也就显得很渺小了。我有三件法宝执守而且保全它:第一件叫做慈爱;第二件叫做俭啬;第三件是不敢居于天下人的前面。有了这柔慈,所以能勇武;有了俭啬,所以能大方;不敢居于天下人之先,所以能成为万物的首长。现在丢弃了柔慈而追求勇武;丢弃了啬俭而追求大方;舍弃退让而求争先,结果是走向死亡。慈爱,用来征战,就能够胜利,用来守卫就能巩固。天要援助谁,就用柔慈来保护他。


注释

①我道大:道即我,我即道。“我”不是老子用作自称之词。

②似不肖:肖,相似之意。意为不像具体的事物。一说,没有任何东西和我相似。

③若肖,久矣其细也夫:以上这一段,有学者认为是它章错简。

④三宝:三件法宝,或三条原则。

⑤俭:啬,保守,有而不尽用。

⑥慈故能勇:仁慈所以能勇武。

⑦俭故能广:俭啬所以能大方。

⑧器长:器,指万物。万物的首长。

⑨且:取。

⑩以战则胜:一本作“以阵则亡”。


第六十八章

善为士者①,不武;善战者,不怒;善胜敌者,不与②;善用人者,为之下。是谓不争之德,是谓用人之力,是谓配天古之极③。


译文

善于带兵打仗的将帅,不逞其勇武;善于打仗的人,不轻易激怒;善于胜敌的人,不与敌人正面冲突;善于用人的人,对人表示谦下。这叫做不与人争的品德,这叫做运用别人的能力,这叫做符合自然的道理。


注释

①善为士者:士,即武士,这里作将帅讲。此句意为善作将帅的人。

②不与:意为不争,不正面冲突。

③配天古之极:符合自然的道理。一说“古”字是衍文。


第六十九章

用兵有言:"吾不敢为主①,而为客②;不敢进寸,而退尺。"是谓行无行③;攘无臂④;扔无敌⑤;执无兵⑥。祸莫大于轻敌,轻敌几丧吾宝。故抗兵相若⑦,哀⑧者胜矣。


译文

用兵的人曾经这样说,“我不敢主动进犯,而采取守势;不敢前进一步,而宁可后退一尺。”这就叫做虽然有阵势,却像没有阵势可摆一样;虽然要奋臂,却像没有臂膀可举一样;虽然面临敌人,却像没有敌人可打一样;虽然有兵器,却像没有兵器可以执握一样。祸患再没有比轻敌更大的了,轻敌几乎丧失了我的“三宝”。所以,两军实力相当的时候,悲痛的一方可以获得胜利。 


注释

①为主:主动进攻,进犯敌人。

②为客:被动退守,不得已而应敌。

③行无行:行,行列,阵势。此句意为:虽然有阵势,却像没有阵势可摆。

④攘无臂:意为虽然要奋臂,却像没有臂膀可举一样。

⑤扔无敌:意为虽然面临敌人,却像没有敌人可赴。

⑥执无兵:兵,兵器。意为:虽然有兵器,却像没有兵器可执。

⑦抗兵相若:意为两军相当。

⑧哀:闵、慈。


第七十章

吾言甚易知,甚易行。天下莫能知,莫能行。言有宗①,事有君②,夫唯无知③,是以不我知。知我者希,则④我者贵。是以圣人被褐⑤而怀玉⑥。


译文

我的话很容易理解,很容易施行。但是天下竟没有谁能理解,没有谁能实行。言论有主旨,行事有根据。正由于人们不理解这个道理,因此才不理解我。能理解我的人很少,那么能取法于我的人就更难得了。因此有道的圣人总是穿着粗布衣服,怀里揣着美玉。


注释

①言有宗:言论有一定的主旨。

②事有君:办事有一定的根据。一本“君”作“主”。“君”指有所本。

③无知:指别人不理解。一说指自己无知。

④则:法则。此处用作动词,意为效法。

⑤被褐:被,穿着;褐,粗布。

⑥怀玉:玉,美玉,此处引伸为知识和才能。“怀玉”意为怀揣着知识和才能。


第七十一章

知不知①,尚矣②;不知知③,病也。圣人不病,以其病病④。夫唯病病,是以不病。


译文

知道自己还有所不知,这是很高明的。不知道却自以为知道,这就是很糟糕的。有道的圣人没有缺点,因为他把缺点当作缺点。正因为他把缺点当作缺点,所以,他没有缺点。


注释

①知不知:注解家们一般对此句有两种解释。一说知道却不自以为知道,一说知道自己有所不知。

②尚矣:“尚”通“上”。

③不知知:不知道却自以为知道。

④病病:病,毛病、缺点。把病当作病。


第七十二章

民不畏威①,则大威至②。无狎③其所居,无厌④其所生。夫唯不厌⑤,是以不厌。是以圣人自知不自见⑥,自爱不自贵⑦。故去彼取此⑧。


译文

当人民不畏惧统治者的威压时,那么,可怕的祸乱就要到来了。不要逼迫人民不得安居,不要阻塞人民谋生的道路。只有不压迫人民,人民才不厌恶统治者。因此,有道的圣人不但有自知之明,而且也不自我表现;有自爱之心也不自显高贵。所以要舍弃后者(自见、自贵)而保持前者(自知、自爱)。


注释

①民不畏威:威,指统治者的镇压和威慑。此句意为,百姓们不畏惧统治者的高压政策。

②大威至:这个威是指人民的反抗斗争。

③无狎:狎通狭,意为压迫、逼迫。无狎,即不要逼迫的意思。

④无厌:厌指压迫、阻塞的意思。

⑤不厌:这个厌指人民对统治者的厌恶、反抗斗争。

⑥不自见:不自我表现,不自我显示。

⑦自爱不自贵:指圣人但求自爱而不求自显高贵。

⑧去彼取此:指舍去“自见”、“自贵”,而取“自知”、“自爱”。


第七十三章

勇于敢则杀,勇于不敢则活①。此两者,或利或害②。天之所恶,孰知其故?是以圣人犹难之③。天之道④,不争而善胜,不应而善应,不召而自来,繟然⑤而善谋。天网恢恢⑥,疏而不失⑦。


译文

勇于坚强就会死,勇于柔弱就可以活,这两种勇的结果,有的得利,有的受害。天所厌恶的,谁知道是什么缘故?有道的圣人也难以解说明白。自然的规律是,不斗争而善于取胜;不言语而善于应承;不召唤而自动到来,坦然而善于安排筹划。自然的范围,宽广无边,虽然宽疏但并不漏失。


注释

①勇于敢则杀,勇于不敢则活:敢,勇敢、坚强;不敢,柔弱、软弱。此句意为勇于坚强就会死,勇于柔弱就可以活命。

②或利或害:勇于柔弱则利,勇于坚强则害。

③是以圣人犹难之:此句已见于六十三章。

④天之道:指自然的规律。

⑤繟然:安然、坦然。

⑥天网恢恢:天网指自然的范围;恢恢,广大、宽广无边。

⑦疏而不失:虽然宽疏但并不漏失。


第七十四章

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若使民常畏死,而为奇①者,吾得执②而杀之,孰敢?常有司杀者③杀。夫代司杀者④杀,是谓代大匠斫⑤,希有不伤其手者矣。


译文

人民不畏惧死亡,为什么用死来吓唬他们呢?假如人民真的畏惧死亡的话,对于为非作歹的人,我们就把他抓来杀掉。谁还敢为非作歹?经常有专管杀人的人去执行杀人的任务,代替专管杀人的人去杀人,就如同代替高明的木匠去砍木头,那代替高明的木匠砍木头的人,很少有不砍伤自己手指头的。


注释

①为奇:奇,奇诡、诡异。为奇指为邪作恶的人。

②执:拘押。

③司杀者:指专管杀人的人。

④代司杀者:代替专管杀人的人。

⑤斫:砍、削。


第七十五章

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是以饥。民之难治,以其上之有为①,是以难治。民之轻死,以其上求生之厚②,是以轻死。夫唯无以生为③者,是贤④于贵生⑤。


译文

人民所以遭受饥荒,就是由于统治者吞吃赋税太多,所以人民才陷于饥饿。人民之所以难于统治,是由于统治者政令繁苛、喜欢有所作为,所以人民就难于统治。人民之所以轻生冒死,是由于统治者为了奉养自己,把民脂民膏都搜刮净了,所以人民觉得死了不算什么。只有不去追求生活享受的人,才比过分看重自己生命的人高明。


注释

①有为:繁苛的政治,统治者强作妄为。

②以其上求生之厚:由于统治者奉养过于丰厚奢侈。

③无以生为:不要使生活上的奉养过分奢侈丰厚。

④贤:胜过的、超过的意思。

⑤贵生:厚养生命。


第七十六章

人之生也柔弱①,其死也坚强②。草木③之生也柔脆④,其死也枯槁⑤。故坚强者死之徒⑥,柔弱者生之徒⑦。是以兵强则灭,木强则折⑧。强大处下,柔弱处上。


译文

人活着的时候身体是柔软的,死了以后身体就变得僵硬。草木生长时是柔软脆弱的,死了以后就变得干硬枯槁了。所以坚强的东西属于死亡的一类,柔弱的东西属于生长的一类。因此,用兵逞强就会遭到灭亡,树木强大了就会遭到砍伐摧折。凡是强大的,总是处于下位,凡是柔弱的,反而居于上位。


注释

①柔弱:指人活着的时候身体是柔软的。

②坚强:指人死了以后身体就变成僵硬的了。

③草木:一本在此之前有“万物”二字。

④柔脆:指草木形质的柔软脆弱。

⑤枯槁:用以形容草木的干枯。

⑥死之徒:徒,类的意思,属于死亡的一类。

⑦生之徒:属于生存的一类。

⑧兵强则灭,木强则折:一本作“兵强则不胜,木强则兵”。


第七十七章

天之道,其犹张弓与?高者抑下,下者举之,有余者损之,不足者补之。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①,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孰能有余以奉天下,唯有道者。是以圣人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处,其不欲见贤②。


译文

自然的规律,不是很像张弓射箭吗?弦拉高了就把它压低一些,低了就把它举高一些,拉得过满了就把它放松一些,拉得不足了就把它补充一些。自然的规律,是减少有余的补给不足的。可是社会的法则却不是这样,要减少不足的,来奉献给有余的人。那么,谁能够减少有余的,以补给天下人的不足呢?只有有道的人才可以做到。因此,有道的圣人这才有所作为而不占有,有所成就而不居功。他是不愿意显示自己的贤能。


注释

①人之道:指人类社会的一般法则、律例。

②是以圣人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处,其不欲见贤:陈鼓应先生认为这三句与上文不连贯疑为错简复出。此处仍予保留。


第七十八章

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①。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莫能行。是以圣人云:"受国之垢②,是谓社稷主;受国不祥③,是为天下王。"正言若反④。


译文

遍天下再没有什么东西比水更柔弱了,而攻坚克强却没有什么东西可以胜过水。弱胜过强,柔胜过刚,遍天下没有人不知道,但是没有人能实行。所以有道的圣人这样说:“承担全国的屈辱,才能成为国家的君主,承担全国的祸灾,才能成为天下的君王。”正面的话好像在反说一样。


注释

①无以易之:易,替代、取代。意为没有什么能够代替它。

②受国之垢:垢,屈辱。意为承担全国的屈辱。

③受国不祥:不祥,灾难,祸害。意为承担全国的祸难。

④正言若反:正面的话好像反话一样。


第七十九章

和大怨,必有余怨;报怨以德①,安可以为善?是以圣人执左契②,而不责③于人。有德司契,无德司彻④。天道无亲⑤,常与善人。


译文

和解深重的怨恨,必然还会残留下残余的怨恨;用德来报答怨恨,这怎么可以算是妥善的办法呢?因此,有道的圣人保存借据的存根,但并不以此强迫别人偿还债务。有“德”之人就像持有借据的圣人那样宽容,没有“德”的人就像掌管税收的人那样苛刻刁诈。自然规律对任何人都没有偏爱,永远帮助有德的善人。


注释

①报怨以德:许多学者都以为此句原在六十三章内,但据上下文意应在本章内。

②契:契约。

③责:索取所欠。

④司彻:掌管税收的官职。

⑤无亲:没有偏亲偏爱。


第八十章

小国寡民①。使②有什伯之器③而不用;使民重死④而不远徙⑤;虽有舟舆⑥,无所乘之;虽有甲兵⑦,无所陈之⑧。使人复结绳⑨而用之。至治之极。甘美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⑩,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译文

使国家变小,使人民稀少。即使有各种各样的器具,却并不使用;使人民重视死亡,而不向远方迁徙;虽然有船只车辆,却不必每次坐它;虽然有武器装备,却没有地方去布阵打仗;使人民再回复到远古结绳记事的自然状态之中。国家治理得好极了,使人民吃得香甜,穿得漂亮、住得安适,过得快乐。国与国之间互相望得见,鸡犬的叫声都可以听得见,但人民从生到死,也不互相往来。


注释

①小国寡民:小,使……变小,寡,使……变少。此句意为,使国家变小,使人民稀少。

②使:即使。

③什伯之器:各种各样的器具。什伯,意为极多,多种多样。

④重死:看重死亡,即不轻易冒着生命危险去做事。

⑤徙:迁移、远走。

⑥舆:车子。

⑦甲兵:武器装备。

⑧陈:陈列。此句引申为布阵打仗。

⑨结绳:文字产生以前,人们以绳记事。

⑩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使人民吃得香甜,穿得漂亮,住得安适,过得习惯。


第八十一章

信言①不美,美言不信。善者②不辩③,辩者不善。知者不博④,博者不知。圣人不积⑤,既以为人己愈有⑥,既以与人己愈多⑦。天之道,利而不害⑧。圣人之道⑨,为而不争。


译文

真实可信的话不漂亮,漂亮的话不真实。善良的人不巧说,巧说的人不善良。真正有知识的人不卖弄,卖弄自己懂得多的人不是真有知识。圣人是不存占有之心的,而是尽力照顾别人,他自己也更为充足;他尽力给予别人,自己反而更丰富。自然的规律是让万事万物都得到好处,而不伤害它们。圣人的行为准则是,做什么事都不跟别人争夺。


注释

①信言:真实可信的话。

②善者:言语行为善良的人。

③辩:巧辩、能说会道。

④博:广博、渊博。

⑤圣人不积:有道的人不自私,没有占有的欲望。

⑥既以为人已愈有:已经把自己的一切用来帮助别人,自己反而更充实。

⑦多:与“少”相对,此处意为“丰富”。

⑧利而不害:使在万物得到好处而不伤害万物。

⑨圣人之道:圣人的行为准则。


阅读量:782

版权声明:可名百科词条系由创作者创建、编辑和维护,内容仅供参考。所有内容仅是创作者的表达,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为其版权负责! 如有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删除 kefu@kemingbaike.com

可名百科

微信“扫一扫”浏览

词条目录
  1. 百科名片
  2. 道德经简介
  3. 第一章
  4. 第二章
  5. 第三章
  6. 第四章
  7. 第五章
  8. 第六章
  9. 第七章
  10. 第八章
  11. 第九章
  12. 第十章
  13. 第十一章
  14. 第十二章
  15. 第十三章
  16. 第十四章
  17. 第十五章
  18. 第十六章
  19. 第十七章
  20. 第十八章
  21. 第十九章
  22. 第二十章
  23. 第二十一章
  24. 第二十二章
  25. 第二十三章
  26. 第二十四章
  27. 第二十五章
  28. 第二十六章
  29. 第二十七章
  30. 第二十八章
  31. 第二十九章
  32. 第三十章
  33. 第三十一章
  34. 第三十二章
  35. 第三十三章
  36. 第三十四章
  37. 第三十五章
  38. 第三十六章
  39. 第三十七章
  40. 第三十八章
  41. 第三十九章
  42. 第四十章
  43. 第四十一章
  44. 第四十二章
  45. 第四十三章
  46. 第四十四章
  47. 第四十五章
  48. 第四十六章
  49. 第四十七章
  50. 第四十八章
  51. 第四十九章
  52. 第五十章
  53. 第五十一章
  54. 第五十二章
  55. 第五十三章
  56. 第五十四章
  57. 第五十五章
  58. 第五十六章
  59. 第五十七章
  60. 第五十八章
  61. 第五十九章
  62. 第六十章
  63. 第六十一章
  64. 第六十二章
  65. 第六十三章
  66. 第六十四章
  67. 第六十五章
  68. 第六十六章
  69. 第六十七章
  70. 第六十八章
  71. 第六十九章
  72. 第七十章
  73. 第七十一章
  74. 第七十二章
  75. 第七十三章
  76. 第七十四章
  77. 第七十五章
  78. 第七十六章
  79. 第七十七章
  80. 第七十八章
  81. 第七十九章
  82. 第八十章
  83. 第八十一章

轻触这里

关闭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