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作背景
该作品创作于1954年刘海粟第六次登临黄山期间。作为20世纪中国美术史上"黄山画派"的重要开拓者,刘海粟持续四十余年以黄山为创作母题,践行"十上黄山"的艺术实践。此时正值新中国成立初期文艺界倡导深入生活的创作理念,艺术家通过写生重构传统山水画意境,将西方油画技法与中国文人画精神相结合。
艺术特征
画面构图打破传统焦点透视,采用散点式布局呈现云海、山峰、松石的空间层次:
横向延展的云霞线条占据画面三分之二,营造海天交错的流动感
山体以块面结构处理,通过明暗对比强化岩石的体量感
色彩处理融合印象派光色理论与传统青绿山水技法,晚霞采用橙红与蓝紫的互补色调
笔触保留中国书法运笔特征,云层边缘可见干笔皴擦的肌理效果
馆藏与捐赠
作品原由刘海粟私人收藏,2017年11月由其子女刘英伦等人捐赠给中国美术馆。入藏时测得实际尺寸为61.3×74.2厘米,与早期记录的62×75厘米存在0.7厘米×0.8厘米差异,可能源于画框测量方式不同。现保存于中国美术馆恒温恒湿库房,被列为20世纪美术史研究的重要实物文献。
重要展览
作品自入藏后参与三次专题展:
2017年"沧海一粟——刘海粟艺术展"(中国美术馆)
2023年"亦师亦友——中国美术馆藏20世纪黄山绘画作品展"
2024年"庆祝人民政协成立75周年书画展" 展览均设置黄山主题展区,该作与泼墨山水《黄山云海》形成油画与国画的创作对照
艺术价值
作为刘海粟中期油画代表作,该作品实现三个维度的突破:
技法融合:将书法用笔转化为油画笔触,山石勾勒可见篆隶笔意
色彩实验:在油画语言中融入中国画笔墨意趣与书法笔力,色彩处理上实现'光色效应'与'随类赋彩'的融合
意境重构:通过团块结构与流动线条的对比,隐喻新时代的磅礴气象
2023年中国美术馆学术研讨会指出,该作与晚年泼彩作品共同构成艺术家"油画民族化"探索的双重路径。英国艺术史家苏立文曾评价其"用凡·高的热情描绘中国山水的魂魄"
阅读量:20 更新时间:2025-10-16
版权声明:可名百科词条系由创作者创建、编辑和维护,内容仅供参考。所有内容仅是创作者的表达,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为其版权负责! 如有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删除 kefu@kemingbaik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