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与创新并举的皮影艺术大师
在皮影制作上,范正安秉持“匠心匠艺”原则,坚持手工制作。他以驴皮为原料,历经制皮、过稿、雕刻、上色、防腐等十一道工序,打造出造型生动、色彩鲜明的皮影人物。其代表作《泰山石敢当为民除害保平安》曾获中国民间文艺最高奖“山花奖”,成为业界标杆。他亦大胆创新,将《江南style》《小苹果》等流行元素融入传统剧目,吸引年轻观众;同时创作《乡村振兴》《众志成城 抗击疫情》等时代主题作品,赋予皮影戏新的生命力。
非遗传承与国际传播的践行者
范正安深知“非遗的活力在于传承与传播”。2008年,他自筹资金成立泰山皮影艺术研究院,并设立弄影轩小剧场。小剧场中,泰山皮影戏不断上演,当地百姓和各方游客均可以在此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他提出“自我造血”理念,通过“小传承”与“大传承”结合:前者是开班授徒、言传身教,培养出第八代传承人(年仅10岁即获全国金奖);后者则推动非遗与教育、文旅深度融合。
他主导“非遗文化进校园”项目,将泰山皮影纳入泰安市60余所学校的校本课程,并在泰山学院、山东师范大学成立皮影社团;每周六走进社区开展公益演出与课程,惠及4万余人。2017年,北京前门大街传习体验中心落成,成为中外游客接触皮影文化的窗口。此外,他通过“振兴传统工艺、精准扶贫”项目,吸纳失业人员、高龄妇女等近百人就业,助力社会公益。
在国际舞台上,范正安是中华文化的“民间大使”。他携泰山皮影走遍30余国,足迹覆盖联合国总部、美国麻省理工、德国慕尼黑孔子学院等地。2010年,泰山皮影成为首部进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的皮影戏;2015年“习奥会”期间,他赴美演出,向世界展示中国非遗魅力。为贴近海外观众,他创新制作狮鹫、长颈鹿等当地特色皮影,甚至用英文演绎《泰山石敢当》,掀起“中华文化热”。
文化自信与使命担当的楷模
范正安以“文化自信”为内核,坚信“传统文化需守正创新”。即便已八旬高龄,他仍每日清晨六点练声,坚持游泳、跑步60年,只为保持最佳状态登台演出。深夜的工作室里,他常伏案创作至凌晨,雕刻、上色、写剧本,自称“夜深人静时灵感最盛”。70年如一日,他用勤奋诠释对皮影的热爱。
他的贡献获得广泛认可:2007年泰山皮影入选首批国家级非遗名录;2012年,他斩获文化部“中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薪传奖”;2015年蝉联“山花奖”;被评为“中国非遗优秀传承人”、中国非遗传承创新功勋模范人物、“山东省十大优秀非遗传承人”、首届“齐鲁最美基层宣传文化工作者”、“泰山榜样”等几十项荣誉称号。更令人敬佩的是,他始终心怀家国,率团队赴边防部队慰问演出,发起公益众筹为边疆小学送艺术,累计参与公益活动800余场。
范正安用一生诠释了非遗传承人的坚守与创新。从“十不闲”绝技到联合国舞台,从社区课堂到国际交流,他以匠人之心守护传统,以开拓之志拥抱时代,用行动证明“文化自信源于深刻认知与创新运用”。正如他所言:“小车不倒尽管推。”这位古稀老人,仍在非遗传承之路上步履不停,为泰山皮影注入永恒的生命力。
文章来源
山东文明网-文明山东
阅读量:32 更新时间:2025-10-09
版权声明:可名百科词条系由创作者创建、编辑和维护,内容仅供参考。所有内容仅是创作者的表达,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为其版权负责! 如有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删除 kefu@kemingbaik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