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言

取消

凡可名者 皆非常名

点击创建词条

目录
互动
正在收听 :
横琴岛

中华人民共和国广东省珠海市岛屿

横琴岛又名仙女澳、横琴山、大横琴岛、小横琴岛,位于广东省珠海市香洲区横琴镇,与澳门三岛仅一河之隔。原为南北二岛,北岛小,南岛大,且南岛南部有山似横琴,二岛统称为横琴岛。后由顺德派出人员以围垦的填海方式造地,大、小横琴两岛被填成一岛。其南北长8.6千米,东西宽7千米,海岛岸线76千米,面积达106.46平方千米,为珠海市146个岛屿中最大岛屿,面积基本是澳门总面积的3倍,且其中有90%的土地是未建设土地。

  • 中文名
    横琴岛
  • 地理位置
    广东省珠海市香洲区横琴镇
  • 面积
    106.46 km²
  • 气候条件
    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
  • 特产
    横琴蚝、中心沟鲩鱼、无核鸡心柿、横琴净化蚝
  • 经纬度
    北纬 22°06.9′,东经 113°30.6′

基本信息

横琴岛内出露地层主要为第四系全新统桂洲群,由万顷沙组、灯笼沙组等组成,岩性为淤泥、淤泥质土、粉质粘土、中粗砂和砾砂及浅风化粘土。区内侵入岩发育,主要为晚侏罗世中粒斑状黑云母二长花岗岩为主。区内断裂构造相对发育,主要区域性大断裂有北西向的西江断裂,北东向的马骝洲断裂和三灶断裂,还发育有多组北北东向和北东东向的小型断裂。横琴岛海湾众多,沙滩绵延,怪石嶙峋。地貌类型有低山、丘陵、滩涂。岛上最高峰是脑背山,海拔高度为457.7米,是珠海市第二高峰。

横琴原是边陲海岛,于1987年3月成立横琴乡人民政府,1989年3月撤乡建镇,隶属香洲区管辖。

1968年,横琴岛进行初次开发。1970年冬,顺德县常委会成立围垦指挥部,并发动社员奔赴横琴进行开发。1992年10月,横琴岛二次填围。1997年,横琴第二次开疆拓土落幕。2009年1月,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家副主席习近平在澳门考察期间宣布,中央决定开发横琴岛。

位置境域

横琴岛又名仙女澳、横琴山、大横琴岛、小横琴岛,位于广东省珠海市香洲区横琴镇,与澳门三岛仅一河之隔,距澳门机场3千米,距珠海机场约8千米,距香港41海里。

横琴岛原为南北二岛,北岛小,南岛大,且南岛南部有山似横琴,二岛统称为横琴岛。后由顺德派出人员以围垦的填海方式造地,大、小横琴两岛被填成一岛。其南北长8.6千米,东西宽7千米,海岛岸线76千米,面积达106.46平方千米,为珠海市146个岛屿中最大岛屿,面积基本是澳门总面积的3倍,且其中有90%的土地是未建设土地。

地理环境

地质

横琴岛内出露地层主要为第四系全新统桂洲群,由万顷沙组、灯笼沙组等组成,岩性为淤泥、淤泥质土、粉质粘土、中粗砂和砾砂及浅风化粘土。区内侵入岩发育,主要为晚侏罗世中粒斑状黑云母二长花岗岩为主,粗沙环—四塘村一带分布有早白垩世细粒、中细粒斑状黑云母二长花岗岩。区内断裂构造相对发育,主要区域性大断裂有北西向的西江断裂,北东向的马骝洲断裂和三灶断裂,还发育有多组北北东向和北东东向的小型断裂。

地貌

横琴岛海湾众多,沙滩绵延,怪石嶙峋。地貌类型有低山、丘陵、滩涂。岛上最高峰是脑背山,海拔高度为457.7米,是珠海市第二高峰。

气候

横琴岛属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冬夏季风交替明显,全年气温较高,无严寒酷暑,整年的平均气温是在22~23℃之间。春季气温渐回升,四月达年平均气温,但三四月偶有“回寒天”;五六月经雨季和受台风影响后入夏季,天气晴朗、高温、日照多、蒸发大,历史最高温38.5℃;冬季风替代夏季风后秋高气爽,冬季受东北季风影响在暖和寒冷间交替,极端气温在2.5℃以上,且各季天气起始与持续时间各有不同。

全年会有两个明显的雨季,前一个雨季出现在4—6月,年均降水量平均在830毫米,占年降雨量的41%;后一雨季出现在7—10月,年均降水平均在900毫米,占年降雨量的45%。在7—10月期间常会受到台风影响,降水量较多。

风向具有随季节变化的明显特征。春季为东南风或者东南偏东风;夏季受到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影响以南风和西南风居多;秋季是以东北风和东北偏东风为主;冬季则盛行北风和东北风。常年在东南方和东北风之间更替。

水文

横琴岛四周被水体环绕,具有蜿蜒且漫长的海岸线。对海洋、森林、湿地三大生态系统的保护良好。

旅游资源

横琴岛上有新石器时代晚期的赤沙湾遗址、“南海前哨钢八连”营地、南宋古战场遗迹,有天湖景区、三叠泉、海洋乐园、石博园等旅游景点。

历史文化

名称由来

明景泰七年(1456年)的《寰宇通志》载:“横琴山,在香山县南二百里海上,形如横琴。”故名横琴岛。

开发建设

横琴原是边陲海岛,于1987年3月成立横琴乡人民政府,1989年3月撤乡建镇,隶属香洲区管辖。横琴岛上最早有居民居住的地方有三个:新旧村、红旗村(当年叫马尿村)、石山村。

1957年,横琴岛上还是一片荒废,岛上各类毒虫出没,没有充裕的淡水,也还没有供电。

1968年,珠海县动员上千人对大、小横琴岛之间的中心沟进行围垦,但工程艰巨,本地人太少,于是报请佛山地委提出与区域内的县合作开发。

1970年冬,顺德县常委会成立围垦指挥部,并发动县属杏坛、勒流、龙江、均安、沙滘(乐从)5个公社的3200余社员组成围垦民兵团,奔赴横琴。

1992年10月,横琴岛二次填围。1997年,横琴第二次开疆拓土落幕。

2009年1月,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家副主席习近平在澳门考察期间宣布,中央决定开发横琴岛。

2021年9月5日,中共中央、国务院正式公布《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建设总体方案》,明确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实施范围为横琴岛“一线”和“二线”之间的海关监管区域,总面积约106平方公里。

建筑文化

横琴岛的村居形成于二十世纪,已有百年的历史。大多数的村民都是因躲避战乱和天灾才搬迁到这里的,依靠优美的的海岸线和丰富的海洋资源过着以打渔和养蚝为生的生活。在传统建筑风格表现上,横琴岛有着自己的所特有的地域性。

在建造房屋时,生蚝壳拌上黄泥、红糖、蒸熟的糯米,再一层层往上堆砌,整个蚝墙具有良好的隔音、隔热效果,在房间内便能感受到冬暖夏凉、坚固耐用。同时在坚固程度上较之钢筋混泥土墙体并不逊色。明清时期,村庄中的蚝宅、蚝墙一村则有二三十座,多的甚至达到五六十座,独具特色。然而现在保存下来的蚝壳建筑已经为数不多。在珠海市斗门的南门村中的赵氏祠堂仍保留完好的菉猗堂,尚存中国最大、最完整的古蚝壳墙,主要分布在祠堂主题建筑的东、西、以及后侧墙体中。

特产

横琴蚝

横琴蚝学名“牡蛎”,肉味鲜美、营养丰富,素有"海上牛奶"美称。横琴是一个四面环海的海岛,咸淡水交界,水质不受污染,是最理想的天然蚝场,生产的横琴蚝具有五大特点:一大、二肥、三白、四嫩、五脆,素有"珠海名吃"之称,享誉海内外。2001年,横琴蚝获国家农业部颁发《绿色食品》证书。

中心沟鲩鱼

中心沟鲩鱼主要靠自然养殖环境饲养。利用海水、河水、山泉水"三水"结合和没有污染的自然条件,并采用科学和无公害的养殖方法。中心沟淡水鲩鱼具无污染、肉质鲜嫩、爽滑等特点。

无核鸡心柿

无核鸡心柿状如鸡心,金红色,皮薄,汁多,清甜无籽,品质上等。营养丰富,含有蛋白质、淀粉、甘露糖等多种维生素和矿物质。有养肺胃之阴,宜于火燥津枯之体,可治热、解酒、补虚、止渴、利肠、止血。对高血压、痔疮、反胃及缺碘之人有一定的疗效。 [6]

横琴净化蚝

横琴净化蚝有民营企业与政府集资筹建,引进国外净化设备,横琴蚝通过外国引进的净化设备的净化,减少其所带对人体有害的细菌达到符合国家生吃食物的标准,而味道却没有发生任何的影响。

阅读量:45 更新时间:2025-09-08

版权声明:可名百科词条系由创作者创建、编辑和维护,内容仅供参考。所有内容仅是创作者的表达,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为其版权负责! 如有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删除 kefu@kemingbaike.com

可名百科

微信“扫一扫”浏览

词条目录
  1. 百科名片
  2. 基本信息
  3. 位置境域
  4. 地理环境
  5. 旅游资源
  6. 历史文化
  7. 特产

轻触这里

关闭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