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美丽乡村 与村民融为一体
走在七村的乡间小路上,可以看到乡村剧场、村史馆、新时代文明实践板块、油菜花公园、大米加工厂等等。李贻孔对每一个地方都很熟悉,甚至对每户人家的家庭情况也是了如指掌,“七村一共有116户,282人,我基本能说出百分之八九十的名字。”李贻孔自豪地说。
李贻孔在村里积极推行“新时代幸福生活模式”,在村内新建乡村剧场,在春节、端午等节日开展形式多样、接地气的歌舞等文娱活动提高群众的参与感、成就感和幸福感,活跃繁荣村文化生活。同时,在城里城外新时代文明实践研学基地开展文明活动,通过家长与孩子共同参与,增强家庭的和谐氛围,让新时代美好生活成为现实。看到七村的变化,村民们首先想到的就是公路越来越宽了,住的房子、生活条件也越来越好了,李贻孔说:“七村原来没有一条正规的街道,现在完成了横、纵六条街道的完全硬化,2017年完成了全省仅有14个村的省级美丽乡村建设,并且在2018年完成省绿色村庄的建设。”
李贻孔用10年的时间,实现了从城里人到农村人,从外来人到家里人的转变,他也曾担心因自己不了解农村的生活,而无法胜任这份工作。“我最大的变化应该就是放下了一些架子,真真正正地和七村村民联系在一起,谁家有活,我也一定会去帮忙,村民们也相信我,结婚有让我当傧相的,有让我主婚证婚的,办丧事有让我主持告别仪式的,家长里短有找我唠叨的……其实就是我真正地成为七村的一个村民了。”
利用自身优势 发展水稻产业
七村是一个传统水稻种植专业村,现有耕地面积3300亩,其中稻田1200亩。因此李贻孔就从水稻下手,建起了水稻试验田、大型大米加工厂,购买了许多大型机械,成立了合作社。在村“两委”的带动和鼓励下,合作社吸引了276位村民入社开展水稻科学种植,建设了“优质高效水稻科技生态示范园”,开发试验田1200亩,通过抓党建促发展、抓党建谋产业,探索出了一条抓党建促乡村振兴的致富路。
经过这几年的不断摸索,水稻产业形成的物资、插秧、管理、收割、加工、销售一体的生产模式,通过了QS认证和有机认证,村民得到了实实在在的实惠。李贻孔牵头为七村打造了属于自己的品牌,申请通过了“入海口”牌商标,大米也卖到了好价钱,并进入东营泰山1532商贸公司平台进行销售,使村民的人均纯收入从2015年的11000元增加到现在的32000元,仅水稻种植上人均收入就增加了3500元,村集体收入从‘0’到每年的五万元,一直到今年的60万元。
建设村史馆 记载七村历史文化
为了让更多的青年人重温历史,让大家能够了解七村的来历、发展和成长,2019年李贻孔负责建设了村史馆,村史馆承载着七村昔日的光荣与梦想,从来历、隶属、姓氏来源、历史沿革等方面展示了村庄的悠悠历史,见证着村庄84年的沧桑巨变,也寄托着村民们的乡愁。
“村史馆的这座房子是70年代的老建筑,从设计到文字内容都是我负责操办的,所记载的老革命前辈也是真实存在的,我专门去做了实地调查,把他们的资料搜集齐全带回来的。”村史馆内村志板块的编撰从2012年就开始启动了,但是一直没有得到完善,李贻孔来到七村后正式开始完善,村志涵盖了七村的来历、变迁、大事记等内容,目前30万字的村志已经定稿,即将出版。
今年是李贻孔在七村的第十个年头,他认为只要七村需要他,在今后的日子里,他会一如既往,用他的真诚奉献余热,把大家的认可和信任当成新的起点,和乡亲们同心协力,寻找振兴之路,开创美好生活!
文章来源
山东文明网-文明山东
阅读量:43 更新时间:2025-08-23
版权声明:可名百科词条系由创作者创建、编辑和维护,内容仅供参考。所有内容仅是创作者的表达,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为其版权负责! 如有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删除 kefu@kemingbaik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