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淮河发源于河南省南阳市桐柏山区,由西向东,流经湖北、河南、安徽、江苏四省,干流在江苏扬州三江营入长江,全长约1000公里。淮河下游主要有入江水道、入海水道、苏北灌溉总渠和分淮入沂四条出路。沂沭泗河水系位于淮河东北部,由沂河、沭河、泗河组成,均发源于沂蒙山区,主要流经山东、江苏两省,经新沭河、新沂河东流入海。
水文特征
径流量
淮河流域多年平均径流量为621亿立方米,其中淮河水系453亿立方米,沂沭泗水系168亿立方米。淮河流域平均年径流深约231mm,其中淮河水系为238mm,沂沭泗水系为215mm。径流的年内分配也很不均匀,主要集中在汛期。淮河干流各控制站汛期实测来水量占全年的60%左右,沂沭泗水系各支流汛期水量所占比重更大,约为全年的70%~80%。
淮河流域暴雨洪水集中在汛期6~9月,6月主要发生淮南山区;7月全流域均可发生;8月则较多地出现在西部伏牛山区、东北部沂蒙山区,同时受台风影响东部沿海地区常出现台风暴雨。9月份流域内暴雨减少。一般6月中旬至7月上旬淮河南部进入梅雨季节,梅雨期一般为15-20d,长的可达一个半月。
汛期
据历史文献统计,公元前252年一公元1948年的2200年中,淮河流域每百年平均发生水灾27次。1194年黄河夺淮初期的12、13世纪每百年平均水灾“次,“18世纪每百年水灾74次,16世纪至新中国初期的450年中,每百年平均发生水灾94次,水灾日趋频繁。从1400~1900年的500年中,流域内发生较大旱灾280次。洪涝旱灾的频次已超过三年两淹,两年一旱,灾害年占整个统计年的90%以上,不少年洪涝旱灾并存,往往一年内涝了又旱,有时则先旱后涝。年际之间连涝连旱等情况也经常出现。
淮河洪水按影响范围可分全流域性洪水和区域性洪水。全流域性洪水是由于梅雨期长、大范围连续暴雨所造成。区域性洪水由局部河段或支流暴雨所造成。历史上1593、1612、1632、1730、1848、1850、1898、1921、1931年曾发生过大洪水。
1950年淮河水系发生流域性洪水,正阳关洪峰流量12770立方米/秒,蚌埠站洪峰流量8900立方米/秒。
1954年发生全流域大洪水。7月份流域内月平均雨量达513mm,为多年同期平均雨量的3~5倍,700mm以上的雨量范围约4万k㎡,暴雨中心的雨量,淠河上游吴店、沙颍河临泉、淮北宿县分别达1265.3mm、3074.9mm和963mm。8月2日蚌埠站出现最高水位22.18m,最大流量(包括南岸漫岗流量)11600立方米/秒。
1957年沂沭泗水系和颍河、涡河发生区域性洪水,其中沂沭泗流域发生过7场暴雨,月雨量最大达800mm.最大洪峰流量沂河临沂站为15400立方米/秒,沭河大官庄为4910立方米/秒,泗河书院站为4020立方米/秒,沙颍河叶县站为9880立方米/秒。其他淮河左岸支流水位站普遍超历史最高水位。
1965年里下河地区36天内平均雨量达769mm,发生了特大洪涝。
1968年淮河上游发生大洪水,信阳地区1.8万k㎡普降暴雨,降雨量达500~600mm,息县站洪峰流量15000立方米/秒,洪水汇流到王家坝,实测洪峰流量17600立方米/秒,加上决口还原,总流量约为20650立方米/秒。
1969年淮河中游淮南地区发生大洪水,降雨量达到500~1000mm,暴雨中心一次雨量达1097.6mm,淮南各支流的洪峰流量:潢河潢川站3500立方米/秒;淠河横排头站6430立方米/秒;史河蒋家集站5900立方米/秒。佛子岭、磨子潭水库洪水漫顶,梅山、响洪甸严重超限蓄洪。
1974年沂、沭河洪水,沂河临沂站最入流量13900立方米/秒,新沭河大官庄最大流量4250立方米/秒。
1975年洪汝河、沙颍河发生洪水。当年8月发生3号台风,风径反常,进入河南省驻马店地区,停滞少动,附近地区发生罕见特大暴雨,汝河上游板桥水库附近的林庄,5天累计雨量达到1631.1mm,最大6h雨量达830.1mm,24h雨量达1060.3mm;沙颍河支流澧河上游的郭林日雨量达1517mm,洪河石漫滩水库上游的油房山水库为1411.4mm。汝河板桥水库最大入库洪峰流量达13000立方米/秒,库水位超过坝顶防浪墙后,大坝溃决,估算最大出库流量达78800立方米/秒,洪河石漫滩水库大坝也漫顶溃决。澧河支流于江河的最大洪峰流量达12100立方米/秒。
1991年淮河水系发生大洪水。当年,入梅早,且梅雨期长达58天。5月份降雨偏多,河湖底水偏高,在6月12日至7月11日间,又先后发生二场大暴雨,暴雨覆盖面广,组合恶劣,暴雨中心吴店站一次雨量达1125mm。淮河中游沿大别山部分地区最大30d、60d雨量超过1954年雨量,里下河地区60d雨量达800~1300mm,超过历史记录。受暴雨影响,淮河上、中游干支流洪水陡涨,洪峰叠加,许多水位站水位均接近1954年水位。该年30d洪量蚌埠站为273亿立方米,中渡站348亿立方米。
连年的水旱灾害给淮河流域人民带来深重的苦难.下面仅列出几个典型年的灾害损失。
1931年大水,全流域淹没农田513万h㎡,受灾人口2100余万,死亡人数75000多人,灾后瘟疫流行。
1938年国民党政府在黄河花园口扒口,淮河流域形成5.4万k㎡的黄泛区,共有391万人外逃,89.3万人死亡。
1954全流域大水年,虽然淮河已经初步治理,但灾情仍然严重。豫、皖、苏三省淹没农田335万h㎡,皖、苏两省死亡1930人。
1974年沂、沭河洪水,重灾区临沂和徐州地区,受灾农田分别为24.7万h㎡和28.5万h㎡,死亡人数分别为92人和35人。
1975年的“75·8”特大暴雨洪水,河南省受灾人口820万人。受灾耕地106.7万h㎡。因垮坝淹死2.6万人,冲毁京广铁路102km,停车18天;安徽省受灾人口458万人,成灾耕地60.8万h㎡。
至1991年全流域已进行了全面的治理,但该年严重的洪涝,仍造成严重损失。全流域受灾耕地551.6万h㎡(其中涝灾占79%),受灾人口5423万人,由于流域内经济日趋发达,该年直接经济损失达340亿元。
1966年和1978年是两个大旱年,1966年流域年平均雨量仅579mm,1978年为601mm,其受灾面积均约333.3万h㎡。
1954年以来各次洪水淮河主要控制站实测最高水位、最大流量及淮河流域各上要支流实测洪水列于淮河干流主要控制站实测最高水位、最大流量表。
含沙量
淮河干流的含沙量自上游往下游逐渐减少,上游息县站为0.88kg/立方米;王家坝站为0.63kg/立方米(多年平均输沙量707万t);中游正阳关(鲁台子)站为0.54kg/立方米(1277万t);蚌埠站为0.42kg/立方米(1217万t);下游中渡站为0.23kg/立方米(767万t),支流中沙颍河年输沙量最大,淠河最小。
流域概况
淮河发源于河南省南阳市桐柏山老鸦叉,东流经湖北、河南、安徽、江苏四省,在三江营入长江,全长1000公里,总落差200米。《桐柏县志》载:“淮,始于大复(大复峰,太白顶),潜流地中,见于阳口”。《大明统一志》载:“桐柏山,淮水出其下”。淮河的源头是由桐柏山58条支流汇成。江河之源的认定,一般遵循“位高为源,位远为源”的原则。淮井定为淮河正源,具备三个原因:一是它在淮河58条支流中水位最高(1140米),距东海最远;二是秦始皇时便在这里建立了淮祠,是历代皇廷祭祀淮河之地;三是志载:清乾隆皇帝两次遣官到这里探源,时布政使江兰、河南巡抚毕源都是在这里探得淮水真源的。
位置境域
淮河地处中国东部,介于长江和黄河之间,跨河南、安徽、江苏、山东及湖北5省,位于东经112度~121度,北纬31度~36度,流域面积274657平方公里,流域西起桐柏山、伏牛山,东临黄海,南以大别山、江淮丘陵、通扬运河及如泰运河南堤与长江分界,北以黄河南堤和泰山为界与黄河流域毗邻。
淮河干流发源于河南省桐柏县桐柏山老鸦叉,东流经湖北、河南、安徽、江苏四省,淮河下游水分三路。主流通过三河闸,出三河,经宝应湖、高邮湖在三江营入长江,是为入江水道,至此全长约1000公里;另一路在洪泽湖东岸出高良涧闸,经苏北灌溉总渠在扁担港入黄海,全长168公里;第三路在洪泽湖东北岸出二河闸,经淮沭河北上连云港市,经临洪口注入海州湾。2003年开通了淮河入海水道,自二河闸下游,紧贴苏北灌溉总渠北岸入海。
淮河大体自西向东流,经过河南省南部、湖北北部,安徽省北部,江苏省北部,至江苏省扬州市江都区三江营注入长江,干流约全长1000公里。流域西以河南省西部的伏牛山脉与黄河的支流伊洛河流域及长江的支流汉水流域分界;北以从河南省郑州至兰考的黄河南堤和从兰考到废黄河口的废黄河南堤与沂沭泗流域分界;南以桐柏山脉、大别山脉及通扬运河、东串场河与长江中下游北岸的汉水、皖河、巢湖、滁河等水系分界;东濒黄海。
由于里运河以东、废黄河以南、通扬运河及东串场河以北的苏北平原,共计有22440平方公里面积,水流向东直接入海,淮河干流实际汇水面积为164560平方公里。淮河安徽段,处于淮河中游,上自豫、皖交界的洪河口起,下至皖、苏交界的洪山头止,河道长度430公里。淮河以北是黄淮冲积平原,平坦辽阔,土层深厚,地面高程45米至13.5米,自西北向东南倾斜,呈1/5000~1/10000比降。北部萧、濉、宿、灵、泗诸县境,分布有低山残丘,高程一般在50~100米,萧县官山最高峰408米,淮北市相山峰顶342米,宿县乾山312米,泗县屏山119米。沿淮两岸,分布着湾地、洼地和湖泊,是淮河滞洪、行洪地带。
干流平槽泄量:洪河口至正阳关不足1000立方米每秒,正阳关至涡河口为2500立方米每秒,涡河口以下至洪山头为3000立方米每秒。两岸支流众多。左岸有洪河、谷河、润河、颍河、西淝河、芡河、涡河、漴潼河、濉河等,还有大型人工河道新汴河和茨淮新河,一般都源远流长,具平原河道特征;右岸有史灌河、沣河、汲河、淠河、东淝河、窑河、小溪河、池河、白塔河等,均源于江淮分水岭北侧,流程较短,具山区河道特征。沿淮多湖泊,分布在支流汇入口附近,湖面大但水不深,左岸有八里湖、焦岗湖、四方湖、香涧湖、沱湖、天井湖等;右岸有城西湖、城东湖、瓦埠湖、高塘湖、花园湖、女山湖、七里湖、高邮湖、沂湖、洋湖等。
皖境淮域,历史上水利发展较早,如寿县的芍陂(今安丰塘),始建于2500多年前的春秋时代,灌田万顷;横贯宿州、灵璧、泗县三县的通济渠,建于1300多年前的隋朝,上溯汴梁,下接运河,沟通江淮,是当时的漕运孔道,12世纪起,经历了600余年的黄河夺淮,终至湮废。及至1949年前,淮北地区已是水系紊乱,河沟淤阻,陂塘沟洫,大都夷平;淮河干流被淤浅,下受洪泽湖顶托,浮山以下入湖河底呈倒比降,宣泄不畅。域内洪涝灾害频仍,甚或旱蝗并发,赤地千里,“大雨大灾,小雨小灾,不雨旱灾”是其真实写照。1949年以后,整治了淮河干、支河道,开挖了排水沟渠,初步建立了排水系统。
地形地貌
淮河流域东临黄海,西、南及东北部分别为伏牛山、桐柏山、大别山和沂蒙山等环绕,山海之间为广阔的平原。山丘区面积约占流域面积的1/3,平原面积约占2/3。淮河流域东西长约700km,南北平均宽约400km,西北部高,东南部低.海拔在600~1000m之间,豫西石入山最高为2153m。淮河流域上游两岸山丘起伏,水系发育,支流众多;中游地势平缓.多湖泊洼地;下游地势低洼,大小湖泊星罗棋布,水网交错,渠道纵横。
淮河流域处于我国地势的第二阶梯的前缘和第三阶梯上,地形总趋势是西高东低。淮河以北地形由西北向东南倾斜;淮南山丘区和沂、沭、泗山丘区分别向北、向南倾斜。根据地势和海拔高程,其西、南、东北部为山区和丘陵区,其余为平原、湖泊和洼地。山区面积为3.82万平方千米,占流域总面积的14%,丘陵区为4.81万平方千米,占流域总面积的17%,平原区为14.77万平方千米,占流域总面积的56%,湖泊洼地为3.6万平方千米,占流域总面积的13%。
淮南主要是山丘区,西部大别山以白马尖和天堂寨最高,高程分别为1774米和1729米;大别山以东,地势显著降低,岗丘连绵,向东北延伸直抵洪泽湖以南,成为长江、淮河两大水系的分水岭,高程一般在50~100米左右,也有300米以上的丘陵,如张八岭的北将军山为399米,沿淮寿县以下有浅山分布。淮河干流比降平缓,平均为0.02‰,沿途流经峡山、荆山、浮山三处峡口,形势险要。正阳关汇纳上游干支河全部山区来水,总控制面积91620平方公里,素有“七十二道归正阳”之称,大别山区、桐柏山区、伏牛山区、嵩山山区等,都是淮河的主要洪水源地。
淮河流域地貌复杂多样、层次分明。地貌类型,东北部为鲁中南断块山地,西部和南部是山地和丘陵,中部为黄淮冲积、洪积、湖积、海积平原。山地丘陵与平原之间依次分布有冲积扇、冲洪积平原和洪积平原。地貌形态分为山地、丘陵、台地和平原洼地四种类型。其形成主要是地壳运动和黄河、淮河大量泥沙的搬运堆集,有流水地貌、湖成地貌、海成地貌。此外还有零星的喀斯特侵蚀地貌和火山熔岩地貌。
气候条件
淮河是中国南北方的一自然分界线,地处中国南北气候过渡带,以淮河和新辟的淮河入海水道为界,北部属暖温带半湿润地区,南部属亚热带湿润地区。早在《晏子春秋》中就有“桔生淮南则为桔,生于淮北则为枳”的记载。中国1月0℃等温线和800毫米年均等降水线大致沿淮河和秦岭一线分布。
淮河流域的气候特点是季风显著、四季气温变化分明。春季因受季风交替影响,时冷时热;夏季西南气流与东南季风活跃,气温高、降水多;秋季天高气爽,多晴天;冬季受干冷的西北气流控制,常有冷空气侵入,气温低,降水少。流域年平均气温13.2~15.7℃,气温南高北低,气温年均差25.1~28.8℃。年均相对湿度66%~81%,南高北低,东高西低。流域无霜期为200~220天。流域年平均日照时数1990~2650小时,从东北部向西南部逐渐减少。
气温变化由北向南,由沿海向内陆递增。极端最高气温达44.5℃,极端最低气温达-24.1℃。蒸发量南小北大,年平均水面蒸发量为900—1500mm,无霜期200—240天。淮河流域地处北亚热带向暖温带过渡区,属大陆性季风气候,大气系统复杂多变,降雨时空分布不均,极易产生水旱灾害。
淮河流域多年平均降水量约为920mm,其分布状况大致是由南向北递减,山区多于平原,沿海大于内陆。流域内有三个降水量高值区:一是伏牛山区,年平均降水量为1000mm以上;二是大别山区,超过1400mm;三是下游近海区,大于1000mm。流域北部降水量最少, 低于700mm。降水量年际变化较大,最大年雨量为最小年雨量的3— 4倍。降水量的年内分配也极不均匀,汛期(6—9月)降水量占年降水量的50%一80%。
淮河流域5月至8月的汛期3个月通常降雨五六百毫米, 特别是6月、7月,江淮地区特有的梅雨季节,降雨可持续一二个月。范围之大,可覆盖全流域;丰水年和贫水年交替,降水量平均相差四五倍。研究淮河灾害史发现,近530年流域性洪涝灾害131次。其中洪灾平均3年多一次。历史上黄河“夺淮入海”,黄河泥沙在下游的沉淀,加剧了淮河下泄不畅的地理特征,使内涝成为淮河水灾的重要形态。
产生淮河流域暴雨的天气系统为台风(包括台风倒槽)、涡切变、 南北向切变和冷式切变线,以前两种居多。在雨季前期,主要是涡切变型,后期则有台风参与。台风路径遍及全流域。
暴雨走向与天气系统的移动大体一致,台风暴雨的中心移动与台风路径有关。冷峰暴雨多自西北向东南移动,低涡暴雨通常自西南向东北移动,随着南北气流交绥,切变线或锋面作南北向、东南--西北向摆动,暴雨中心也作相应移动。例如1954年7月几次大暴雨都是由低涡切变线造成的,暴雨首先出现在淮南山区,然后向西北方向 推进至洪汝河、沙颍河流域,再折向东移至淮北地区,最后在苏北地区消失。一次降水过程就遍及淮河全流域。由于暴雨移动方向接近河流方向,使得淮河流域容易造成洪涝灾害。
淮河流域地处我国南北气候过渡带,属暖温带半湿润季风气候区.其特点是:冬春干旱少雨,夏秋闷热多雨,冷暖和早涝转变急剧。年平均气温在11~16℃,由北向南,由沿海向内陆递增,最高月平均气温25℃左右,出现在7月份;最低月平均气温在0℃,出现在1月份;极端最高气温可达40℃以上,极端最低气温可达-20℃。
淮河流域多年平均降雨量911mm,总的趋势是南部大、北部小、山区大、平原小、沿海大、内陆小。淮南大别山区淠河上游年降雨量最大,可达1500mm以上、而西北部与黄河相邻地区则不到680mm。东北部沂蒙山区虽处于本流域最北处,由于地形及邻海缘故,年降雨量可达850~900mm。流域内5月15日~9月30日为汛期,平均降雨量达578mm,占全部年降雨量的63%。降雨量年际变化大,1954、1956年分别为1185mm和1181mm,1966、1978年仅578mm和600mm。
自然资源
水利资源
淮河流域年平均地表水资源为621亿立方米,浅层地下水资源为374亿立方米,扣除两者相互补给的重复部分,水资源总量为854亿立方米,人均占有量为450立方米。淮河流域各项水源工程的年供水能力约450亿立方米,在保证率为50%的平水年份缺水11亿立方米,保证率为75%的中等干旱年份缺水41亿立方米,保证率为95%的特枯年份缺水116亿立方米,预测到2000年保证率为95%时供需缺水量为179亿立方米。淮河流域地表水地区分布总的趋势是南部大、北部小,同纬度地区山区大、平原小,平原地区则是沿海大、内陆小。
淮河流域全流域水能蕴藏量151万kW,可开发的装机约90万kW,已开发近30万kW。主要分布在上游各支流,由于集水面积有限,径流小,电站装机容量大部在1万kW以下。
矿产资源
淮河流域矿产资源以煤炭资源最多,初步探明的煤炭储量有700多亿吨,主要集中在安徽的淮南、淮北和豫西、鲁西南、苏西北等矿区,且煤种全、煤质好、埋藏浅、分布集中,易于大规模开采。煤炭产量约占全国的1/8,一批新的大型矿井正在兴建。流域内火力发电比较发达,大型坑口电站正在兴建。这些煤电产区,不仅为本流域的工农业生产和城乡人民生活提供大量的能源,而且是长江三角洲和华中等经济区的重要能源基地。苏北沿海素为我国重要盐产区,流域内苏北、淮南、豫西等又先后发现多处大型盐矿,可供大量开采。
社会经济
1997年总人口为16043万人,平均人口密度为594人/k㎡,是全国平均人口密度122人/k㎡的4.8倍,居各大江大河流域人口密度之首。流域耕地面积18326万亩,主要作物有小麦、水稻、玉米、薯类、大豆、棉花和油菜,1997年粮食产量为8496万t,占全国粮食总产量的17.3%。农业产值为2844亿元,人均农业产值为1812元,高于全国同期人均值1345元。淮河流域在我国农业生产中已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2005年全流域总人口为17170万人,平均人口密度为636人/k㎡,居中国各大流域人口密度之首。
淮河流域工业以煤炭、电力工业及农副产品为原料的食品、轻纺 工业为主。已建成淮南、淮北、平顶山、徐州、兖州、枣庄等国家大型煤炭生产基地,1997年产煤量占全国产煤量的1/8,是中国黄河以南最大的煤田。流域内有火电装机容量近2000万kW。还包括煤化工、建材、电力、机械制造等轻重工业以及郑州、 徐州、商丘、连云港、淮南、蚌埠、济宁等一批大中型工业城市。
淮河流域内有京沪、京九、京广三条南北铁路大动脉从东、中、西部通过;欧亚大陆桥--陇海铁路横贯流域北部;还有晋煤南运的主要铁路干线新(乡)石(臼)铁路,蚌(埠)合(肥)铁路,以及新(沂)长(兴)铁路,宁(南京)西(安)铁路等。内河航运有年货运量居全国第二的南北向的京杭大运河,有东西向的淮河干流,还有平原各支流及下游水网。连云港、日照石臼等大型海运码头,不仅可直达全国沿海港口,还能通往韩国、日本、新加坡等地。商杭高铁、德上高速、滁新高速跨河而过。
阅读量:24 更新时间:2025-08-16
版权声明:可名百科词条系由创作者创建、编辑和维护,内容仅供参考。所有内容仅是创作者的表达,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为其版权负责! 如有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删除 kefu@kemingbaik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