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诺在心,15年传承艺苑脉根
木偶戏是中国艺苑中一枝独秀的奇葩。作为木偶戏的重要发源地之一,清朝时莱西木偶戏就已远近闻名。第四代传承人倪奉先出生于木偶世家,太爷爷早年迁居莱西后周格庄村,是莱西木偶戏奠基人,木偶技艺百年守护、代代相承,但在20世纪80年代,一度濒临失传。2008年,从事IT行业的姜玉涛与年逾古稀的倪奉先相识,第一眼就被唱腔地道、栩栩如生的木偶戏所吸引,与木偶戏结下了不解之缘。
提灯引路,薪火相传。2010年,46岁的姜玉涛半路跨界“出家”,从倪奉先手中接过了莱西木偶戏的传承重任,成为第五代传承人。“木偶艺术发源地岂能没有木偶戏!你要用一生来传承这项技艺,坚守好木偶艺术。”倪老先生语重心长地说。姜玉涛当场承诺:誓将莱西木偶戏发扬光大!君子一言,驷马难追。15年来,他把木偶戏担在肩上、放在心头,始终坚持诚信为本、言行一致,坚定不移保护、弘扬莱西木偶戏。
抱诚守真,匠心赋能一路守正创新
一言既出,千金不移。多年来,他牢记师父嘱托,不忘拜师初衷,秉承“匠心、丹心、初心、诚心”,在木偶戏的保护传承和创新发展上不断前行,2012年组建莱西木偶艺术馆、艺术团,千方百计助力木偶戏传承创新和乡村文化振兴。
让木偶戏活起来,靠“传”更靠“创”。为适应较大规模的剧院演出,在全国范围内首次开创桁架搭建的大舞台;经过十余年不断攻关,他创新纸制偶头的翻模技术,自创“打磨成型—油彩定妆—机关组装”一条龙生产工艺,将新材料、新技术应用到木偶制作和表演中。他聚力文化“两创”,推出人偶同台的木偶剧,推动积淀了两千年的木偶戏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情之所系,育梦成光。他继承恩师衣钵,把传承使命牢记心间,探索乡村文化振兴发展路径。带领团队参加送戏下乡、非遗进社区、山东文旅推介会等活动200余场次,走进企业、学校公益演出60余场次,惠及观众12万余人。创作拍摄《八戒当官》等公益短视频10余个,《对决》获山东省优秀非遗作品一等奖。
言信行果,踵事增华阔步走出国门
言必信、行必果,如何推广、传承莱西木偶戏是他无数不眠之夜的思考所在。他意识到木偶戏要从“娃娃”抓起,开发木偶艺术传承课程70余课时,培养小小传承人50余名。在保留传统剧目的基础上,融合舞蹈、动漫、特技等元素,创排了形式新颖、寓教于乐的儿童剧。他创建自媒体账号,利用云平台搭桥,在网上开直播、做表演,让更多人能欣赏到精彩的木偶戏。
讲好山东故事,推动木偶“出海”。2017年1月,莱西木偶第一次走出国门参加展演活动,看到外国人频频竖起大拇指,他内心感到无比自豪。为了更好展示国粹文化,他在演出中融入京剧、变脸等艺术,创新的形式和精湛的技艺获得了国内外友人的欢迎,先后在瑞典等10余个国家表演木偶戏。2024年3月,剧团受邀赴美国参加“美美与共 好客山东”文旅推广活动,用精彩的表演把山东故事讲响传远。发展在于创新,功成在于“诚信”,“我答应师父要把莱西木偶戏发扬光大,既然做了这件事,我就要肩负责任,信守我的承诺。”姜玉涛如是说。
一句承诺,一生坚守。姜玉涛用行动诠释“诚实守信”的精神内涵,用担当谱写“一诺千金”的动人篇章。秉承着“一辈子弘扬木偶艺术”誓言的他,将在守护非遗传承、助推乡村文化振兴的道路上,一如既往、勇毅前行。
文章来源
山东文明网-文明山东
阅读量:35 更新时间:2025-08-05
版权声明:可名百科词条系由创作者创建、编辑和维护,内容仅供参考。所有内容仅是创作者的表达,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为其版权负责! 如有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删除 kefu@kemingbaik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