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杭白菊种植历史悠久,原产于浙江省桐乡市,江苏、安徽、广东、江西、湖北、湖南、四川、云南等地都有引种种植。杭白菊只开花不结籽,主要用分根繁殖和扦插繁殖育苗。杭白菊对土壤要求不严,一般排水良好的农田均可栽培,但以地势高燥、阳光充足、排水良好、土壤有机质含量较高的壤土、砂壤土种植为好。种植方式一般实行轮作。
杭白菊性微寒,味苦、甘,归肺、肝经,具有散风清热、平肝明目、清热解毒之功效。中国民间应用广泛,是卫生部首批批准的药食同源的道地药材之一。杭白菊具有较高的知名度,除传统中药市场外,逐渐发展到饮品、保健品等行业,已成为居民的日常消费品。历史上曾把杭白菊与龙井茶相提并论。
植物学史
名称由来
据传,早在民国初年,桐乡的白菊就被当时一位安徽茶商汪裕泰(汪裕泰在上海南京路上开有“汪裕泰第四茶号”的店铺)转手销往南洋各国,誉满海内外。而桐乡本地的菊商朱金伦也因此得益匪浅。朱金伦从农民手里把晒干的菊花收购进来,经过精心处理,加工和包装,并按茶商汪裕泰的要求,贴上商标和产品说明,然后通过茶商转卖给南洋商人梁老板。徽帮茶商汪裕泰是个精明的老板,他熟谙商界竞争之道,为了防止南洋商人甩掉他这个中间商,就吩咐朱金伦,在所有桐乡出去的白菊花封包上,都贴上“杭州西湖金轮茶庄出品”的字样。后来,精明的梁老板果然使出“过河拆桥”的伎俩,他撇开汪老板直接来杭州寻找“西湖金轮茶庄”,当然,他是找不到的。但从此桐乡的白菊花就冠上了“杭白菊”的名称了,并一直沿用。
别称由来
明朝杭州府曾把质量上乘的桐乡产甘菊(小白菊)列为贡品,故杭白菊曾有“杭白贡菊”之美称。
栽培历史
明末清初杰出农学家张履祥所著《补农书》总曾提到“吾里不种棉花,亦有以此为业着”,可见,桐乡栽培白菊花当时已达到一定的规模。
形态特征
杭白菊因品种不同,有所区别,词条以金菊1号、金菊2号、小洋菊和早小洋菊举例,其形态特征如下:
金菊1号:苗期植株直立,后期呈半匍匐状,茎秆较红而柔韧。须根多而发达,茎节浅绿色。叶腋处呈微紫色,叶片较小,叶面微皱,叶色较淡,腋芽生命力和分枝力强。花瓣金黄色,短而多,一般92-126瓣;花蕊金黄色,花层厚,一般5~6层;花朵较小,平均直径3.3~3.9厘米,平均每朵鲜花重0.84克。
金菊2号:金菊2号苗期植株直立,后期呈半匍匐状,株高56.5厘米。茎秆浅绿色而柔韧,腋芽生命力强,分枝力强。叶腋处呈微紫色,叶片较小,叶面微皱,叶色较淡。须根多而发达,茎节发根力强。花朵直径平均3.3~4.2厘米,花层5~6层;花瓣鹅黄色,短而多,90~130个;花蕊金黄色,平均每朵鲜花重0.95克。
小洋菊:苗期植株直立,后期呈半匍匐状,生长势中上。茎秆细而柔韧,须根多,茎节发根力强。叶片较小,长卵形,2对深缺刻。单位面积有效花蕾多,花朵较小,直径3.8~4.2厘米;花瓣短,玉白色,一般有80~90瓣;花层4~5层,平均每朵鲜花重0.9克;花蕊金黄色。
早小洋菊:苗期植株直立,后期呈半匍匐状,茎秆较细而柔韧。须根多而发达,茎节发根力强。茎秆浅绿色,叶腋处呈微紫色,叶片较小,叶面微皱,叶色较淡。腋芽生命力强,分枝力强。花朵较小,直径平均3.9厘米;花瓣玉白色,短而多,一般85~105个;花蕊金黄色;花层厚,一般5-6层,平均每朵鲜花重0.8克。
分布范围
杭白菊种植历史悠久,原产于浙江省桐乡市,江苏、安徽、广东、江西、湖北、湖南、四川、云南等地都有引种种植。
生长习性
不同品种花期略有区别,如金菊1号、金菊2号和早小洋菊均在10月底始花,花期较集中,11月15日左右终花;小洋菊中熟偏迟,一般在11月初开花,花期集中,11月20日左右终花。
栽培繁殖
种苗繁育
杭白菊只开花不结籽,主要用分根繁殖和扦插繁殖育苗。分根繁殖前期容易成活,后期根系不太发达,易早衰,花少而小,易引起品种退化。而扦插繁殖较费工,扦插苗移栽后生长势强、抗病性强、产量高。
留种:杭白菊收获时,选择无病、无虫口、无破伤、健壮的植株做种株。对选定的种株,让其继续生长至12月中旬枯倒后,割去地上部分残枝,适当铺施2~3厘米的枯草,即可自然越冬保苗。也可待杭白菊收完后,割去地上部分,挖出部分根,放在一处或沟内摆开,上盖6厘米左右的细土,再盖些草或树叶等,以保护过冬。留种田的面积可按次年计划移栽大田面积的20:1的比例进行安排。
分根繁殖:4月,越冬种株发出新苗15~20厘米高时,可进行分株移栽。分株时,将植株挖出,选择粗壮和须根多的种苗,将过长的根和老根以及苗的顶端切掉,根保留6-7厘米,地上部分保留10~15厘米。
扦插繁殖:扦插繁殖在3月下旬至4月上旬日平均地温10T以上时进行。苗床应选择向阳地,施充分腐熟厩肥3000~4000千克/亩做基肥,深翻25厘米。育苗前,细耙整平,按宽1.0~1.2米做平畦。选择无病斑、无虫口、无破伤、无冻害、壮实、直径在0.3~0.4厘米的春发嫩茎(萌麋枝)做种茎。种茎长10~15厘米,去除下部1/2的叶片,保留上部4~6片叶,随切随插。种茎按3厘米x5厘米的株行距斜插在准备好的苗床上,扦插枝入土1/3~1/2,插后立即浇足水分。扦插后,在苗床上应搭建40厘米高的荫棚用以白天遮阳,透光度控制在0.3~0.4。晴天8:00、9:00至16:00、17:00遮阴,其他时间(包括晚上和阴雨天)应撤去遮阴物。育苗期间要保持苗床土壤湿润,浇水宜用喷淋。经10~15天,待插枝生根后,即可拆去荫棚,以利壮苗。苗龄在50~60天后移栽定植。
栽培管护
选地与整地:杭白菊对土壤要求不严,一般排水良好的农田均可栽培,但以地势高燥、阳光充足、排水良好、土壤有机质含量较高的壤土、砂壤土种植为好。种植方式一般实行轮作,每2年轮作1次,最好选择水旱轮作,有利于减轻病虫害,提高杭白菊的品质。移栽前每亩施充分腐熟的厩肥1500~2000千克、过磷酸钙50千克做基肥,深翻20厘米做高畦,畦宽1米,沟宽0.4米,以利于采摘和排水。
移栽定植:定植一般在4~6月进行,应选阴天或晴天进行,可采用穴植或开沟定植,株行距30厘米x 40厘米,深10~15厘米,每穴2株,每亩5000株左右。栽后覆土压实,并及时浇足定根水,以确保成活率。
中耕除草:杭白菊是浅根性植物,移栽后经7~10天的缓苗期即可进行正常生长。此时应及时中耕除草,浅松表土3~5厘米,使表土干松,底下稍湿润,促使根向下扎,并控制水肥,使地上部分生长缓慢,利于菊苗生长。这个过程俗称“蹲苗”。中耕一般进行2~3次,可结合施肥进行。
合理施肥:杭白菊根系浅,吸收肥水的范围较狭窄,而且在不同的生育阶段,其生理需求也不同。大田的施肥原则是施好基肥、轻施苗肥、追施分枝肥、重施蕾肥。施肥应注重平衡,前期氮肥不宜过多,以防徒长。肥料应集中在中期用,促使发根,增加花枝。合理增施磷肥,可使菊早现蕾、早开花、多结蕾。施肥时,应实行氮、磷、钾肥相结合,农家肥与化肥相结合的原则,追肥主要分为三个时期进行,即促根肥、发棵肥和促花肥。
病害防治:①叶枯病。叶枯病一般于4月中下旬发生,4~9月雨水较多时发病严重。防治方法:发病初期,摘除病叶,并交替喷施1:1:100波尔多液和5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晴天,在露水干后喷药,每隔7~10天喷1次,连喷3次以上。②枯萎病。枯萎病俗称“烂根”,于6月上旬至7月上旬始发,至11月结束,尤以开花前后发病最重。地下害虫多、地势低洼积水的地块容易发病。防治方法:选无病老根留种;轮作,不重茬做高畦,开深沟,排水,降低湿度;选用健壮、无病种苗;拔除病株,并在病穴中撒施石灰粉,或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浇灌。③花腐病。防治方法:可在发病初期,选用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600倍液,或65%代森锌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5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每隔5~7天喷1次,也可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灌根1~2次。
采收加工
采摘标准:杭白菊按加工、用途的不同,采摘标准各异。用作胎菊的,以花蕾充分膨大、花瓣刚冲破包衣但未伸展为采摘标准;用作一般饮用菊的,以花蕊散开10%-30%为采摘标准;药用的,以花蕊散开30%~70%为采摘标准。采收要分批、分级。
采摘时间:采摘时,选择晴天露水干后或午后采花,采花时做好边采边分级,将好花、次花分别放置,以便进厂分别加工。不宜采露水花,以免露水流入花瓣内引起腐烂。
加工:采摘回来的鲜花不能挤压,要摊开阴干花朵表面的水分,拣去枝、叶等杂质,然后进行加工。传统蒸煮杀青工艺分为三个步骤:上笼、蒸制(杀青)、暴晒。鲜花采回后,薄薄地摊晾2~3小时,然后将已散去表面水分的花头放入蒸笼内,花心朝外,厚度一般以4朵花高,3~4厘米为宜。上笼后,即放在蒸汽上蒸煮,保持笼内温度在90丁左右。蒸时保持活力均匀,蒸1~2分钟后,将蒸笼一起取出。已蒸煮杀青过的杭白菊取出后,立即扣倒在竹帘或芦席上晾晒,日晒1~2天后,翻花1次,3-5天后,至七成干时,置于通风的室内摊晾,经2~3天后,再置于室外,晒至干燥即成。
贮藏方法:加工好的杭白菊应置于阴凉干燥处,密闭保存,防霉、防蛀。
主要价值
杭白菊是菊花药材的一种,与亳菊、滁菊、贡菊并称为四大药用名菊。其性微寒,味苦、甘,归肺、肝经,具有散风清热、平肝明目、清热解毒之功效。杭白菊具有较高的药用价值,中国民间应用广泛,是卫生部首批批准的药食同源的道地药材之一。杭白菊主要含有黄酮、挥发油、三茹、笛体、酚类、多糖及微量元素等多种成分,具有心血管保护、降血脂、降血糖、降血压、抗氧化、抗癌、神经保护、肝保护等多种药理活性,常用于风热感冒、头痛眩晕、目赤肿痛、眼目昏花、疮痈肿毒等症。《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5年版)对杭白菊的质量标准进行了规定:“本品按干燥品计算,含绿原酸(C16H18O9)不得少于0.2%,含木犀草苷(C21H20O11)不得少于0.08%,含3,5-O-二咖啡酰基奎宁酸(C25H24O12)不得少于0.7%。”
杭白菊的消费市场不断扩大,发展前景广阔。杭白菊具有较高的知名度,除传统中药市场外,逐渐发展到饮品、保健品等行业,已成为居民的日常消费品。杭白菊作为中国十大传统名花之一,也是以中国为起源中心的世界花卉之一,已成为世界上的第一大鲜切花及药食两用花卉。在中国,食用、饮用杭白菊历史悠久。首先,杭白菊不仅可以用来抗心血管疾病、抗疟疾、抗发炎,还可以用来抗真菌、病毒,甚至对抵抗衰老等也可以起到一定的作用。中国以外的研究也发现,菊花具有抗艾滋病、抗肿瘤的作用。随着对杭白菊越来越深入的研究,杭白菊中药材的功效不断地被开发证明,导致国际和中国国内市场的需求量越来越大。其次,杭白菊作为一种天然保健品,具有极大的开发利用前景。杭白菊可以用来散风清热、润喉生津、平肝明目,人们喜欢拿来直接泡茶饮用,菊汤用来沐浴,还可以去痒爽身、护肤美容。杭白菊还可以用于提炼香精或香油等各类香料。最后,杭白菊作为中国传统花卉,越来越受到欧洲、美国、日本等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喜爱。
植物文化
传说故事
早在二十世纪二十年代,桐乡的白菊花就以其色、香、味、形“四绝”,成为饮用菊花之佳品,被当时的一位安徽茶商汪裕泰转手销往新加坡等南洋国家。而桐乡本地的菊花经销商是朱金伦办的一家烟菊收购行。晒红烟和白菊花都是桐乡的著名土特产,朱金伦的生意也因此越做越火红,并通过徽帮茶商汪裕泰的口岸关系,出口南洋。朱金伦从农民手里把晒干的菊花收购进来后,要经过精心的处理、加工和包装。菊花是一种极易霉变和虫蛀的物品,在当时的技术条件下,包装储存是个难题。朱金伦把菊花用牛皮纸手工封包,每一市斤一包,并按茶商汪裕泰的吩咐,贴上商标和使用说明。然后,拿来一只只肚大口小的甏,先放 在炭火上烤一烤,驱赶掉甏里的潮气,再把一包包菊花一层一层地放进甏里,每层之间放上一些包裹好的生石灰,用于吸潮,最后密封甏口。于是一甏甏桐乡产的菊花便千里迢迢运往南洋。
南洋商人梁老板收到徽帮茶商汪裕泰发出的第一批桐乡菊花,仔细验收。一打开甏的封口,菊花的阵阵清香飘逸而出。拿出来一看,一包包方方正在,干干燥燥。只见每个封包上都贴着一张绿色的招贴纸,“蝴蝶牌杭白菊”几个字跃然纸上,下面是一段介绍产品的文字:“ 杭白菊者,冬苗 、春叶 、夏蕊、秋花,被受日月之精华,四时之灵气。常饮菊花茶,能散风清热,平肝明目,解毒消炎,耐老延年。”产家落款是“杭州西湖金伦茶菊庄”。有趣的是在落款下面还有一段引人注目的文字:“ 本庄不惜巨大工本,在西子湖畔购地数千亩,聘请工匠,精心栽培,所产茶菊,非同一般,欲买正宗杭白菊,请认准蝴蝶牌商标。”梁老板一脸惊喜,忙打开封包,撮了几朵菊花,放进茶杯,沏上开水。只见朵朵菊花在水中竞相开放,花瓣层层叠叠,花色洁白晶莹,花香清馨扑鼻。梁老板不禁拍手叫绝:怪不得古人称之谓“千叶玉玲珑”。
有这么好的货,还怕打不开销路?杭白菊在南洋的需求量日增,精明的梁老板心里打起了小算盘。既然知道杭白菊产于西子湖畔,何不甩掉汪裕泰这个中间商,直接去杭州找金伦茶菊庄,这样一来,获利不是更丰厚了吗?于是,他带了几个伙计,漂洋过海,来到杭州,四处打听金伦茶菊庄。可寻遍了西子湖畔,竟然丝毫不见杭白菊踪影。无奈之下,只得悻悻而归。
原来,徽帮茶商汪裕泰熟谙商界竞争之道,与南洋梁老板在茶叶生意上曾打过数年交道,知道梁老板是个贪心十足的人,与其交往,必须处处设防。于是就虚晃一枪,把白菊花的产地说成是“杭州西子湖畔”。在当时交通不便、信息不灵的环境下,汪裕泰的“张冠李戴”之计,还确实起了很好的自我保护作用,使梁老板“过河拆桥”的梦想化为泡影。然而,桐乡特产白菊花,却从此冠以“杭”字而扬名海内外。
阅读量:60 更新时间:2025-07-30
版权声明:可名百科词条系由创作者创建、编辑和维护,内容仅供参考。所有内容仅是创作者的表达,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为其版权负责! 如有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删除 kefu@kemingbaik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