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言

取消

凡可名者 皆非常名

点击创建词条

目录
互动
正在收听 :
文山三七

中国国家地理标志产品

文山三七,云南省文山州特产,中国国家地理标志产品。

  • 中文名
    文山三七
  • 产地名称
    云南省文山州
  • 品质特点
    乳包、钉头、铜皮、铁骨、菊花心
  • 地理标志
    国家质检总局地理标志产品
  • 批准文号
    国家质检总局2002年第111号公告
  • 批准时间
    2002年11月08日

基本信息

文山三七又名文州三七,明代药学家李时珍称其为“金不换”。云南三七分布较广,在海拔1200米、1700米的地区都有种植,以文山州各县为主要产区。文山是“三七之乡”,被誉为“中药中的阿司匹林”的三七,在文山已有三四百年的栽培历史,是云南乃至中国为数不多且能够完全实施规模化、标准化人工种植,和最具产业化开发条件的中药材品种。文州三七具有“生打熟补”功效,即服生三七,能活血化瘀,消肿止痛,参治跌打劳伤有效;服熟三七(用鸡油或其他油将生三七炸黄即成熟三七),能补血强身。

2002年11月8日,国家质检总局批准对“文山三七”实施原产地域产品保护。

11.png

产品特点

综述

文山三七指在中国云南省文山州境内,海拔1200—2000米,按规范技术种植、采收的五加科人参属植物三七的根、茎叶、花及其初加工品的三七粉和三七切片。三七的大小常用“头”来表示:“头”,一种俗称,表示三七大小专用规格单位,指质量为500克的干燥三七主根个数。

据清朝药学著作《本草纲目拾遗》中记载:“人参补气第一,三七补血第一,味同而功亦等,故称人参三七,为中药中之最珍贵者。”扬名中外的中成药“云南白药”和“片仔黄”,即以三七为主要原料制成。三七属五加科多年生草本植物,因其播种后三至七年挖采而且每株长三个叶柄,每个叶柄生七个叶片,故名三七。其茎、叶、花均可入药。

三七含有24种三七皂甙、77种挥发油、17种氨基酸以及三七多糖、三七黄酮等多种生理活性物质,在预防和治疗心脑血管疾病方面有独特作用,对于延缓衰老、保持机体生理平衡有显著功效。据不完全统计,全国用三七做原料的中成药品种逾300个,生产厂家达1000余家,覆盖了所有中药制药企业,如云南白药、片仔癀、复方丹参滴丸等举世闻名的中药都以三七为主要原料制成,主要有止血、散瘀、消肿、定痛功效。2009年《国家基本药物目录(基层医疗机构版)》中,三七胶囊(片)、血栓通注射液等三七及含三七的复方制剂共10个品种被收录,占中成药102个品种的近10%,骨伤科用药8个品种中有5个配方含有三七。

功能特效

三七具有散瘀止血,消肿定痛之功效。主治咯血,吐血,衄血,便血,崩漏,外伤出血,胸腹刺痛,跌仆肿痛。《本草纲目》云:"三七止血,散血,定痛。"《玉揪药解》云:"三七和营止血,通脉行瘀,行瘀血而敛新血。"

1.止血:三七有"止血神药"之称,散瘀血,止血而不留瘀,对出血兼有瘀滞者更为适宜。

2.抗血栓:三七具有活血散瘀功效,能抗血小板聚集,抗血栓形成。有效成分是三七皂苷,主要是人参三醇苷Rg1。

3.促进造血:三七"祛瘀生新",现代研究证实三七具有补血作用。

4.对心血管系统的作用:三七散瘀,消肿定痛,PNS及其他活性成分对心血管系统具有广泛的药理活性。

5.抗炎:PNS对组胺、醋酸、二甲苯、5-羟色胺,缓激肽等引起的毛细血管通透性升高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

6.保肝:三七具有抗肝损伤作用。

7.抗肿瘤:人参皂苷Rh1对离体肝癌细胞有抑制作用。

8.镇痛:三七为治疗跌打损伤的常用药,有确切的镇痛作用。

真伪鉴别

(1)本品粉末灰黄色。淀粉粒甚多,单粒圆形、半圆形或圆多角形,直径4—30微米;复粒由2—10余分粒组成。树脂道碎片含黄色分泌物。梯纹、网纹及螺纹导管直径15—55微米。草酸钙簇晶少见,直径50—80微米。

(2)取本品粉末2克,加甲醇15毫升,温浸30分钟(或冷浸振摇1小时),滤过。取滤液1毫升,蒸干,加醋酐1毫升与硫酸1—2滴,显黄色,渐变为红色、紫色、青色、污绿色;另取滤液数滴,点于滤纸上,干后,置紫外光灯(365nm)下观察,显淡蓝色荧光,滴加硼酸饱和的丙酮溶液与10%枸橼酸溶液各1滴,干后,置紫外光灯下观察,有强烈的黄绿色荧光。

(3)取本品粉末0.5克,加水约5滴,搅匀,再加以水饱和的正丁醇5毫升,密塞,振摇约10分钟,放置2小时,离心,取上清液,加3倍量以正丁醇饱和的水,摇匀,放置使分层(必要时离心),取正丁醇层,置蒸发皿中,蒸干,残渣加甲醇1毫升使溶解,作为供试品溶液。另取人参皂苷Rb<[1]>、人参皂苷Re、人参皂苷Rg<[1]>及三七皂苷R<[1]>对照品,加甲醇制成每1毫升各含1毫克的混合溶液,作为对照品溶液。照薄层色谱法(附录ⅥB)试验,吸取上述两种溶液各1μl,分别点于同一硅胶G薄层板上,以氯仿-醋酸乙酯-甲醇-水(15:40:22:10)10℃以下放置的上层溶液为展开剂,展开,取出,凉干,喷以硫酸溶液(1→10),于105℃加热至斑点显色清晰。供试品色谱中,在与对照品色谱相应的位置上,显相同颜色的斑点;置紫外光灯(365纳米)下检视,显相同的荧光斑点。

(4)取一个透明玻璃杯,放上三七粉再冲入清水。真正的三七粉会起很多泡,很难搅匀,这是因为三七中含有丰富的三七皂苷,皂苷是一种表面活性剂,最明显的特性反应就是起泡。如果没有起泡就是假的三七粉,起泡量少则表明皂苷含量少(生粉的起泡反应比熟粉明显)。

产地环境

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位于云南省东南部,州内所辖1市7县,包括文山市、砚山县、西畴县、麻栗坡县、马关县、丘北县、广南县、富宁县。州府为文山市,文山东临广西百色,南与越南接界,西与红河州毗邻,北连曲靖市。

文山全州地势西北高而东南低。境内山峰较多,但也有海拔较低的谷地和较高的陡峻山岭。文山的自然资源十分丰富。北回归线横贯文山州而过。全州70%的地区属亚热带,30%的地区属温带,年均降水量和日照量充足,是三七的适宜产地。

历史渊源

三七为五加科人参属植物,与人参同科同属,因其播种后3至7年挖采而且每株长三个叶柄,每个叶柄生七个叶片,故名三七。起源于2500万年前第三纪古热带山区,有“金不换“、“南国神草”、“参中之王“等美称。

三七,茎、叶、花均可入药,是传统名贵中药材,为中国最早的药食同源植物之一。文山州三七人工栽培已有400多年历史,种植面积和产量均居中国之首。

明正统元年(1436年),“土三七”即已收入云南嵩明药物学家兰茂著《滇南本草》中。

明代僧人所著《跌损妙方》(1523年)“棍伤髀骨”一方中,就有“参三七……共为末,肉汤化服之”的文字记载,是有关三七食用的最早文字记载。

万历年间,李时珍著《本草纲目》(1578)中记载:“‘山漆’,又名‘金不换’。彼人言其叶左三右四,故名三七,盖恐不然。或云本名山漆,谓其能合金疮,如漆粘物也,此说近之。金不换,贵重之称也。”

清乾隆年间(1765)赵学敏著《本草纲目拾遗》一书中,引宦游笔记“每茎上生七叶,下生三根,故名三七。”记述了“三七”名称的由来。

道光年间,云南巡抚吴其浚著《植物名实图考》记载:“三七茎叶,畏日恶雨,土司利之,亦勤栽培……盖皆种生,非野卉也。”首次记载了三七人工栽培的历史。

20世纪初,随着三七在民间的广泛使用,人们在明了三七“生打熟补”药理的基础上,创出了“参茸桂(滇)七”之说,将三七并入名药之列。20世纪30年代至60年代末期,三七“生打熟补”的药理被民间广泛运用。

民国12年(1923)《广南地志资料》载:“三七产于县治各乡山地,花(盘)似韭子,草本,年约出数万斤(疑为鲜七)。根叶均入药用,其花可作茶饮,补血之功高出花旗参之上。”

民国26年(1937)《全国通邮地方物产志》和《新纂云南通志》载:“开化、广南所产三七,每年数千斤。这些三七行销云南、四川、上海和香港。”

1949年以前,文山全州仅有文山县、砚山、马关、广南县的少数农户种植三七。

1957年12月,中共文山地委批转《西畴县委关于农业社社员在自留地种三七的意见》,指出:“自留地种三七,不但失去自留地的意义,且滋长社员的自发思想,要辩论,要在提高群众认识的基础上加以制止。”同月,人民公社运动试点阶段,把农户和生产队种的三七收归公社所有,农民种植三七积极性受挫,全区三七在地面积从1956年的5850亩减至3667亩。三七平均价由1956年90元/千克降至76元/千克。

1961年11月,云南省财政厅、卫生厅下达1961年发展药材生产资金4万元,扶持文山、西畴、砚山发展三七生产。

1965年8月,云南省药材公司副经理牛德清、蒋国庆等到文山调查三七生产,并向当时在文山考察的省委副书记赵健民、农村部长王庭波、副省长吴作民作了汇报,引起省州对三七的重视。尔后,中共云南省委书记阎红彦到文山视察工作,对三七生产作了“三七很重要,要想尽办法,千方百计抓起来,要为国家着想,要为人民服务”的指示。同月,中共文山州委下发《积极采取措施大搞三七生产》的通知。

1966年2月,州委在砚山召开全州三七生产现场会,参会的各有关部门干部、生产队长、三七生产辅导员等146人。会议贯彻“为革命大种三七”的精神,落实生产计划,制定措施。

1966年4月,文山州各县成立三七生产指导站。同月 在砚山白泥井成立文山州三七技术学校。为国内130余县培养了近千名技术人才。

1966年7月,中国科学院药物研究所副教授朱惠珍一行2人,到文山考察三七生产,在马关三七生产会上作了“三七成份及病虫害防治”的学术报告。

1972年2月越南箐门县委副书记一行5人到马关县访问,参观学习三七生产技术,并以耕牛兑换小麦种和三七红籽。同月省革委批转省燃化局、商业局、卫生局《关于云南白药生产问题报告》,规定云南白药生产厂家为云南白药厂、文山州制药厂、大理州制药厂和丽江地区制药厂,其它地区和单位一律不准生产。

1982年2月,国家医药管理局副局长乔玉明,到文山州马关县大栗树区乌木乡视察三七生产,指出:“文山三七一定要有计划地发展。”7月,文山州社队企业局协同州医药公司,在西畴县老塘地召开现场会,到会代表38人,总结交流三七生产经营联合体经验。

1985年3月8日,全国唯一的三七专业科研机构——文山州三七科学技术研究所成立,隶属于文山州科学技术委员会,试验基地建设于砚山县子马区郊址乡。

20世纪90年代,广西民间中草药医生李振光深入文山、广西的壮族聚居地对历代使用三七的方法等进行了考证、研究,并对其药性药理做了更为详细的总结。

直到2002年7月3日,中国标准化协会组织全国38名专家,在云南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举行会议,审查文山三七的使用、栽培历史,确认了文山州是中国三七原产地,并实施原产地域产品保护。自此,三七成为文山名副其实的地道产物,并开启了现代化的发展道路。

2024年,三七资源保护与利用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落地文山。

2024年3月,文山三七国际交易中心成为农业农村部三七贸易“定点市场”。

2024年5月,农业农村部将文山三七纳入优势特色产业集群发展项目,文山州项目总投资9.6441亿元,计划从2024年起,3年内以1.068亿元中央补助资金撬动8.5761亿元地方整合及企业自筹资金,投入实施“能力提升、品牌打造、新质赋能、市场培育、康养融合”5类15个项目。编制了三七优势特色产业集群建设方案,向农业农村部、省农业农村厅汇报争取,项目落地实施后,实施区域内三七产业综合产值达到175.39亿元,增长42.1%以上;三七标准化基地覆盖率90%以上;新增10亿元以上企业1家、5亿元以上企业1家、1亿元以上企业3家,带动种植、加工企业和专业合作社100个以上,带动农民就业33万人以上;形成科技研发成果推广应用20个以上;完善并建成全国一流的以三七加工、研发、检测为主的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培育超10亿元企业品牌2个、超5亿元企业品牌2个;新增开发大健康产品20个以上,形成文山三七三产融合示范区。其中,第一批2024年中央奖补资金4830万元已到位,目前已启动建设项目14个,累计完成投资171亿元。

2024年11月,三七资源保护与利用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在文山揭牌落地,该中心由国家发改委批复建设,是全国唯一的国家级单一药材全产业链关键、共性技术支撑的工程研究中心。工程研究中心落地后,将围绕以三七为主的中药材种质资源开发与利用、科研技术交流、人才培养及引进等方面与州内科研院校、企业、政府开展合作,以“政府+企业+院所”形式共同推进三七关键技术突破、助推产业创新发展。同月,数智云药(文山)交易中心建成启用,从种植端的土地寻源、良种认定、技术指导,到加工端的产品代工、仓储、检测,再到流通端的交易、物流、金融服务,以及商务端的多元化服务,构建全方位的产业生态服务体系,推动实现中药材从源头到终端的全程可追溯,提升中药材交易的效率和公信力。

生产环境

新中国成立后,国家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发展三七生产,但由于对市场经济规律认识不足,以及对三七发展缺乏科学的规划指导和管理,致使三七从1951—1992年的40余年中,文山的三七生产经历了两次大的曲折,从1993年起才逐步走上稳步发展的轨道。

第一阶段是1951—1979年,其特点是三七在生产中遭受人为扼杀。建国初期,三七在地面积为52公顷,产量6000公斤,1974年发展到2933公顷,年产量67.5万公斤。1979年三七在地面积锐减到800公顷,产量降到12.6万公斤。

第二阶段,1980—1992年受利益驱动,盲目发展三七种植。在高峰期的1989年,三七面积达到4733公顷,产量达到138.4万公斤,供大于求。三七价格从1989年底急剧下滑,每公斤从220元跌到51元,众多种植户损失惨重,1992年三七在地面积只有1867公顷,产量38.6万公斤。

1993—2003年,三七种植业稳步发展,深度加工实现新的突破,三七生产综合效益得到显著提高。文山州政府培育三七产业,建立了三七特产局和三七产业园区,三七种植面积稳定在3300公顷,价格也逐步回升到正常水平。一批三七加T企业迅速崛起,三七产业呈良性发展态势。围绕三七产业的发展,文山州三七研究所开展了大量的科研工作,对三七道地性及质量标准进行了研究,对三七道地性及质量标准进行了研究,三七GAP栽培技术、种植基地已初见规模。三七GAP基地种植面积已达730公顷,至2004年10月底,文山州己形成5667公顷的三七种植基地。

2024年,文山三七产业实现综合总产值206.25亿元,比2023年的178.95亿元增加27.3亿元,同比增长15.26%。文山三七产业园区实现加工产值69.91亿元。

2023年,文山州以三七为主的生物医药产业实现综合产值351.5亿元、同比增长13.3%。实现加工业产值44.54亿元、增长20.5%。现有三七基地企业和合作社40户,其中国家级示范合作社4个,流通企业和个体工商户累计达986户,电商平台注册三七网店达4100余家。

2024年,文山州三七种植面积达20万亩,综合产值突破200亿元。已建成国内最大的三七原料产地交易和集散中心,90%以上的三七原料通过文山三七市场上市交易,全州登记市场主体2176户,发展流通企业、工商户1007户,限额以上企业5户,阿里巴巴、淘宝、京东等电商平台注册网店4146家,供应全国1430家以三七为原料的药品加工企业,年流通三七原料近5万吨。吸纳线上线下三七商贸从业人员1万余人,三七交易市场平均每天解决临时用工3000人,全年预计70余万人次,估算增加群众劳务收入2亿余元。

产品荣誉

1999年,文山州被国家命名为“中国三七之乡”。

2002年11月08日,国家质检总局批准对“文山三七”实施原产地域产品保护。

2019年11月15日,文山三七入选中国农业品牌目录。

2019年12月23日,文山三七入选“中国农产品百强标志性品牌”。

2020年7月27日,文山三七入选中欧地理标志第二批保护名单。

2024年,文山三七被列入2024年云南省道地药材名录“十大云药”和云南绿色云品区域公用品牌目录。

2024年9月,文山三七精深加工产业集群被工信部认定为国家级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是全省唯一入选集群。

2025年5月,入选2025年第一批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名录。

地理标志

地域保护范围

“文山三七”原产地域范围以云南省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人民政府《关于请求给予文山三七原产地域保护的请示》(文政请〔2000〕98号)提出的地域范围为准,为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现辖行政区域,包括8个县市:文山市、砚山县、西畴县、马关县、麻栗坡县、丘北县、广南县、富宁县。

质量技术要求

一、感官指标

1.三七主根呈类圆锥形或圆柱形,长1—6厘米,直径1—4厘米。表面本色为黄褐色至棕褐色或灰褐色、灰黄色,有断续的纵皱纹及支根痕。顶端有茎痕、周围有瘤状突起。体重,质坚实,断面呈灰绿色、黄绿色、墨绿色,木质部微呈放射排列(习称菊花心)。气微,味苦回甜。

2.春三七外形饱满,表面皱纹细密而短或不明显。断面常呈灰绿色,木质部菊花心明显,无空穴。

3.冬三七外形不饱满,表面皱纹多且深长或呈明显的沟槽状。断面常呈黄绿色,木质部菊花心不明显,多有空穴。

4.筋条呈圆柱形,长1—6厘米,上端直径约0.8厘米,下端直径约0.3厘米。

5.剪口呈不规则皱缩块状及条状,表面有数个明显的茎痕及环纹,断面中心呈灰白色,边缘灰色。

6.三七花呈半球形、球形或伞形,直径0.5—2.5厘米,总花梗长0.5—4.5厘米,圆柱形,常弯曲,具细纵纹。展开后,小花柄长0.1—1.5厘米。基部具鳞毛状苞片。花萼黄绿色,顶端5齿裂。剖开观察,花瓣5,黄绿色。花药椭圆形,背着生,内向纵裂,花柱2枚,基部合生。质脆易碎。气微,味甘微苦。

7.三七茎叶长25—50厘米。茎常皱缩扁平或类方形,纵棱明显,近基部2—3厘米处黄白色,上部灰绿色,直径1.5—2厘米,顶端轮生3枚—4枚掌状复叶,总叶柄长5—10厘米,具纵棱。小叶片3枚—7枚。展开后,小叶片呈圆状倒卵形或椭圆形,长3—12厘米,宽1.5—4厘米,中央叶片较大,两侧2.片较小,顶端长尖,基部圆形或偏斜,边缘有锯齿,齿端或两齿间有刺状毛,两面沿叶脉有小刺状毛,黄绿色。质脆易碎,味苦回甜。

8.三七粉为灰黄色或浅黄色的细粉,细度350微米以下。

9.三七切片的纵切片呈长类圆形或不规则片状,横切片呈圆形。

二、质量分级

1.文山三七质量分级应符合附录E的规定,合格品应无杂质、无虫蛀、无霉变、无异味。

2.等级与规格

①规格:分为10头、20头、30头、40头、60头、80头、无数头、剪口、筋条、毛根、花、茎叶十二个规格。

②等级:分为优质品和合格品二个等级。

阅读量:43 更新时间:2025-07-29

版权声明:可名百科词条系由创作者创建、编辑和维护,内容仅供参考。所有内容仅是创作者的表达,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为其版权负责! 如有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删除 kefu@kemingbaike.com

可名百科

微信“扫一扫”浏览

词条目录
  1. 百科名片
  2. 基本信息
  3. 产品特点
  4. 产地环境
  5. 历史渊源
  6. 生产环境
  7. 产品荣誉
  8. 地理标志

轻触这里

关闭目录

1.256991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