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言

取消

凡可名者 皆非常名

点击创建词条

目录
互动
正在收听 :
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

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

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Chengdu Research Base of Giant Panda Breeding),位于四川省成都市成华区熊猫大道1375号,距市中心10千米,距成都双流国际机场30余公里。基地总面积达3570亩,其中扩建区面积为2535亩。是世界著名的大熊猫迁地保护基地、科研繁育基地、公众教育基地和教育旅游基地。基地占地面积1000亩。

  • 中文名
    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
  • 地理位置
    中国四川省成都市成华区熊猫大道1375号
  • 占地面积
    3570 亩
  • 景点级别
    AAAA级
  • 开放时间
    上午07:30—下午18:00
  • 门票价格
    55元/人
  • 建造时间
    1987年3月

基本信息

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是在成都动物园饲养、救治、繁育大熊猫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1997年,建立开放实验室。2019年基地接待中外游客超900万人次。2023年11月17日,整合中国大熊猫保护研究中心资源基础上成立大熊猫国家保护研究中心。基地以造园手法模拟大熊猫野外生态环境,大熊猫产房、熊猫饲养区、科研中心、熊猫医院分布有序,若干处豪华熊猫“别墅”散落于山林之中。扩建区充分遵循并沿用原始地形地貌,利用山体冲沟及溪流形成山地溪谷多层次景观带;根据熊猫主题特点,将项目总体划分为多个区域。截至2020年末,大熊猫种群数量达215只,是全球最大的圈养大熊猫人工繁殖种群。作为“大熊猫迁地保护生态示范工程”,以保护和繁育大熊猫、小熊猫等中国特有濒危野生动物而闻名于世。

1995年,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获联合国环境规划署颁发的“全球500佳”称号。2006年,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被评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

b3b7d0a20cf431adcbef8f192b6fbbaf2edda3cc32c3.webp.png

历史沿革

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是在成都动物园饲养、救治、繁育大熊猫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20世纪80年代,邛崃山系冷箭竹开花枯死,一部份大熊猫因缺食饥饿而被救护集中到成都动物园。

为了加强对病饿大熊猫的救治管理,将大熊猫的教育展示功能与救护研究功能分离,强化大熊猫科学研究,提高大熊猫繁育水平,1987年,成都市人民政府决定建立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并与成都动物园实行一套班子,两块牌子。

1990年后,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与成都动物园分成了两个独立的实体单位。

1987年3月,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破土动工,经过3期工程建设,先后修建了大熊猫兽舍、运动场、饲料室、实验室、兽医院,以及供水、供电、通讯等设施。

1997年,由国家计划委员会、成都市计划委员会、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金会共同资助1100多万元建立开放实验室

2000年,在全国野生动物保护系统率先开展公众保护教育工作,成立科普教育部。

2001年,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与四川大学合作开展研究与实验,增强科技力量,提高技术水平。

2003年,实验室“博士后科研工作站”成立。

2011年6月7日,由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和全球科思基金会联合创办的“大熊猫保护生物学国际研究中心”在成都成立。

2014年10月1日,“熊猫谷”对外试开放。

2015年4月20日,“熊猫谷”正式对外开放。

2018年,实验室院士(专家)创新工作站成立。

2019年4月,与等8家单位联合发起西南旅游景区联盟。

2022年1月1日,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扩建区预开园试运行暨环城生态公园绿道贯通活动在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举行。上午11时,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扩建区开门迎客。

2022年9月21日,经过为期半个月的闭园,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在全面清洁消杀、环境检测合格后,恢复对外开放。

2022年9月28日早上9点,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太阳产房里,13只2022级新生大熊猫宝宝被奶爸奶妈们抱着集体亮相。

2023年5月,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连发14条通报,针对不文明游览的游客,开出数道“逐客令”,引发社会对治理游客不文明行为的讨论。

2023年11月17日,整合中国大熊猫保护研究中心资源基础上成立大熊猫国家保护研究中心。

自然资源

动物资源

截至2024年末,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内大熊猫种群数量达244只,是全球最大的圈养大熊猫人工繁殖种群,且种群遗传质量、种群内个体健康状况和行为健康状况均良好。

方位布局

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基地总面积达3570亩,其中扩建区面积为2535亩。基地以造园手法模拟大熊猫野外生态环境,大熊猫产房、熊猫饲养区、科研中心、熊猫医院分布有序,若干处豪华熊猫“别墅”散落于山林之中。扩建区充分遵循并沿用原始地形地貌,利用山体冲沟及溪流形成山地溪谷多层次景观带;根据熊猫主题特点,将项目总体划分为冒险溪谷区、无限山丘区、宝藏湖泊区(熊猫基地老园区)、探索密林区、英雄农场区、科研办公区等区域。其中,“无限山丘”包含“旭日馆”“映日馆”“云日馆”“胜日馆”4个大熊猫馆舍,“冒险溪谷”包含“山月馆”“云月馆”“秋月馆”“望月馆”“明月馆”“江月馆”“揽月馆”7个大熊猫馆舍。

71cf3bc79f3df8dcd10086c3a043658b4710b912821d.webp.png

学术研究

研究方向

"四川省濒危野生动物保护生物学重点实验室"拟着力开展四个方向研究:大熊猫国家公园保护与管理;饲养与繁育;遗传资源与种群保护;重大疾病预防与控制。

科研队伍

实验室由魏辅文院士担任学术委员会主任侯蓉研究员担任实验室主任,张修月教授担任实验室副主任。固定人员113名,包括博士28名(其中3名在读),硕士40名;管理人员19名;通过劳务外包服务引进科研助理32人;通过柔性引进高层次人才的方式引进2名院士,博士后6名(在站博士后3名),国际专家8名担任研究团队高级科学顾问。

科研设备

在硬件方面,实验室拥有6000平方米的实验、办公平台及总面积达227万平方米的三个野化放归基地。实验室有实验仪器1090台,总价值约3000万元。

研究成果

2012年,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繁殖生物学研究团队首次分离并培养了大熊猫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截至2017年末,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运用该技术成功建立了包含7只大熊猫个体(其中3只已死亡)的骨髓与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库。

截至2021年6月末,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大熊猫精子库共储存50余只大熊猫个体(其中20只个体已死亡)的细管冻精7200多支,颗粒冻精1400多颗,是全球最大的大熊猫精子库。

截至2022年2月,实验室共取得各级科研成果和荣誉70余项,其中国家科技成果14项,省、部级科技成果26项,市级科技成果32项。在国际国内知名期刊发表论文400余篇,获国家专利47项,其中授权发明专利26项,制定地方标准2项。

阅读量:18 更新时间:2025-07-08

版权声明:可名百科词条系由创作者创建、编辑和维护,内容仅供参考。所有内容仅是创作者的表达,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为其版权负责! 如有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删除 kefu@kemingbaike.com

可名百科

微信“扫一扫”浏览

词条目录
  1. 百科名片
  2. 基本信息
  3. 历史沿革
  4. 自然资源
  5. 方位布局
  6. 学术研究

轻触这里

关闭目录

0.375123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