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内蒙古博物院的前身是内蒙古博物馆,始建于1957年,2007年改称内蒙古博物院。博物馆现有藏品150455件套,涵盖旧石器时代至明清各个朝代的历史文物、近现代革命文物、民族民俗文物、古生物化石及现代生物标本。现有9个基本陈列。其中,珍贵文物5645件套,国家一级文物652件套。
内蒙古博物院先后荣获“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基地”、“全国最具创新力博物馆”等荣誉称号。馆内的“大辽契丹”“天骄蒙古”(现改为“交融的魅力”)两个展览曾分别被评为第十五届(2017年度)、第十六届(2018年度)全国博物馆十大陈列展览精品奖,“远古世界”展览被评为第十九届(2021年)全国博物馆陈列展览优秀奖。
2025年6月20日,位于呼和浩特市的内蒙古博物院(新馆)开馆试运行。
历史沿革
1957年5月1日,内蒙古博物馆成立。全馆占地面积1万平方米,展厅面积5000平方米。
2007年7月初,内蒙古自治区政府决定在即将完工的内蒙古博物馆新馆的基础上成立内蒙古博物院,并正式更名。7月31日,内蒙古博物院(内蒙古自治区成立60周年重点献礼工程)落成典礼在呼和浩特举行。包括8个基本陈列展厅和6个专题陈列展厅。
2008年3月31日,内蒙古自治区党委宣传部、文化厅、财政厅在内蒙古博物院隆重举行了“内蒙古全国首批博物馆、纪念馆开放仪式”,内蒙古博物院、内蒙古博物馆等场馆正式向社会免费开放。
2008年,内蒙古博物馆改称内蒙古博物院,为国家一级博物院。
2023年5月17日,联合发起成立内蒙古黄河流域博物馆馆际联盟。
2025年5月31日,内蒙古博物院发布了内蒙古博物院(新馆)预开放公告,历经旧馆文物撤展搬迁、修复养护和重新设计施工布展。
2025年6月20日,位于呼和浩特市的内蒙古博物院(新馆)开馆试运行。
方位布局
场馆建筑
内蒙古博物院集合了现代元素、地域表征与民族特色,楼顶塑有凌空奔驰的骏马,象征着内蒙古的吉祥与腾飞,该建筑从建成之日起就成为自治区首府标志性建筑之一。
内蒙古博物院新馆位于呼和浩特市城东,距离原馆三公里左右,总建筑面积14.7万平方米,是旧馆的2.3倍;展陈面积3.9万平方米,是旧馆的2.6倍。内蒙古博物院新馆共有四层,包括展厅、展教空间、文创区、餐饮区、服务区和休息区,场馆瞬时承载量从过去的8000人次增加至2.9万人次。
馆内布局
内蒙古博物院二层的“远古世界”、“高原壮阔”、“地下宝藏”、“飞天神舟”四个基本陈列介绍草原文化的生成之地;三层“草原雄风”、“草原天骄”、“草原风情”、“草原烽火”四个基本陈列以板块串珠形式展示草原文化从古代——近代——现代的纵向发展线条;四层“草原日出”、“风云骑士”、“草原服饰”、“苍穹旋律”、“草原华章”、“古道遗珍”六个专题陈列以亮点聚焦方式呈现草原文化。
学术科研
文物保护修复
2017年,国家文物局批复同意内蒙古博物院馆藏西夏文书保护的修复方案。
2018年,国家文物局批复同意内蒙古博物院馆藏一级文物的修复工作。
2024年内蒙古博物院已完成120件(套)馆藏文物修复养护工作,利用现代科技手段提取131件(套)馆藏脆弱文物、珍贵文物信息,完成300件(套)馆藏文物保存现状评估。
2024年10月21日,为满足内蒙古博物院文物保护信息化需求,充分借鉴博物馆现有数字化建设基础和实践经验,内蒙古博物院珍贵文物数字化保护项目利用数字技术,对内蒙古博物院珍贵文物数据进行采集,加工成为文物三维模型及其他可视化数字资源。
科研交流
内蒙古博物院依托丰富的馆藏资源、完备的文物保护修复室及配套设施、国家文物局重点科研基地内蒙古工作站等优势,与内蒙古师范大学科学技术史研究院、赤峰学院历史文化学院等高校围绕文物保护项目申报、科研合作、共建实训基地等方面进行交流合作。
作用价值
内蒙古博物院所收藏的近现代文物中以革命文物最为丰富,反映了内蒙古各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从一九一九年“五四”运动到一九四九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所经历三十年的革命斗争历程。这些藏品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生动教材,更是培育民族精神的重要载体。
交通信息
公交线路
乘坐呼和浩特公交K1路、S35路、2路、3路、5路、16路、27路、66路、75路、92路、97路、98路,博物院站下车,可到达内蒙古博物院。(截至2023年4月)
地铁站点
呼和浩特地铁1号线,内蒙古博物院站下车。
地理位置
内蒙古博物院位于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新城区新华大街。
阅读量:9 更新时间:2025-07-03
版权声明:可名百科词条系由创作者创建、编辑和维护,内容仅供参考。所有内容仅是创作者的表达,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为其版权负责! 如有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删除 kefu@kemingbaik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