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甘肃省博物馆汇集了甘肃从远古时期到近现代的珍贵文化遗存,馆藏珍贵历史文物、自然标本8万余件(组),尤以新石器时代之冠的甘肃彩陶、汉代简牍文书、汉唐丝绸之路珍品、佛教艺术萃宝、古生物化石等珍贵文物为特色。
甘肃省博物馆前身是1939年成立的甘肃科学教育馆,1950年改名为西北人民科学馆,1956年改名为甘肃省博物馆,2012年甘肃省博物馆荣升为国家一级博物馆。
甘肃省博物馆是甘肃省宣传、教育、文化、旅游和外事活动的中心阵地和重要的场所,先后被评选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全国科普教育基地、预备役国防教育基地、甘肃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据2022年国家文物局信息显示,现有藏品88821 件/套,参观人数 26.88万人次。
历史沿革
1939年,成立甘肃科学教育馆。
1950年,改名为西北人民科学馆。
1956年,改名为甘肃省博物馆。
1958年,甘肃省博物馆迁入新馆。
1999年,对甘肃省博物馆原展览大楼进行改扩建。
2006年12月26日,甘肃省博物馆展览大楼正式对外开放。
2021年1月,甘肃省博物馆扩建工程批复立项,工程总投资3.5亿元,总建筑面积3.2万㎡,其中地上1.8万㎡,地下1.4万㎡,计划2024年建成。
2022年6月11日,甘肃省博物馆扩建工程开工奠基。
2024年6月19日,甘肃省博物馆艺术生活馆开馆。
建筑布局
甘肃省博物馆平面呈“山”字型,中间五层,两翼三层,后为展览大厅,尾部有圆形讲演厅。展览大厅两侧有宽4米的回廊,与两翼相连。建筑由苏联专家设计,风格独特。省博物馆设有历史厅、革命文物厅、自然厅、社会主义建设展览厅,配有文物保管室、汉简室、文物化验复制室及搬迁复原的嘉峪关魏晋墓画。
展览大楼建筑面积28000平方米,其中藏品库房面积7600平方米,展厅面积约9000平方米,是集办公区、藏品库房区、展览区为一体的智能化建筑。
甘肃省博物馆整个展览大楼以“庄重、典雅、美观、人性化”的原则设计和建设,是一座现代化综合性的智能建筑。
场馆特色
甘肃省博物馆是国家智慧博物馆,实现了拍照识别、3D模型线上查看、全馆陈列导览等。
文化活动
自建馆以来,甘肃省博物馆先后举办了各类展览近300个,馆藏文物多次在美国、法国、意大利、日本、克罗地亚、新加坡、中国香港、中国台湾等地展出,为宣传甘肃做出了贡献。
2010年,甘肃省博物馆牵头成立了“中国博物馆协会‘丝绸之路’沿线博物馆专业委员会”,联合丝绸之路沿线各博物馆在2010年推出了“丝绸之路——大西北遗珍”展;并于陆续推出“海上丝绸之路”、“草原丝绸之路”、“茶马古道”等联展;先后举办了“丝绸之路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纸之路’——第四届东亚纸张保护国际学术研讨会”、“甘肃省第二届简牍学国际学术研讨会”等全国性、国际性学术会议。
2012年,甘肃省博物馆与日本国大阪市立东洋陶瓷美术馆结为国际友好馆,推动两省、市及两国文化事业发展。
2016年5月,由美国《华盛顿邮报》、法国《世界报》、意大利广播电视公司、日本共同社、印度教徒报、哈萨克通讯社等6家媒体组成的采访团一行13人参观访问甘肃省博物馆。
2016年5月,甘肃省博物馆主办“第三届少儿书画大赛”。该展览是从来自“甘肃省山区小学”、“兰州市盲聋哑学校”、省内外各艺术培训机构等多家单位和个人的2000余幅作品中筛选出800多幅,在甘肃省博物馆展出。
2016年5月,开展博物馆与文化景观“第三届少儿书画大赛”暨“爱心”公益书画作品义卖活动及百米长卷绘画活动。
2017年4月19日,甘肃省博物馆“红色文化”流动展览活动走进兰州实验小学。
2018年3月31日,甘肃省博物馆赴文县丹堡镇开展精准扶贫、文化下乡系列活动。
2019年11月12日,首届“大路西行——中国油画作品展”活动在甘肃省博物馆举行。
2020年6月13日,2020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甘肃文博主会场活动,在甘肃省博物馆举行。
2021年10月9日和10日,甘肃省博物馆携手兰州中心联合开展了“文创DIY”活动。
2022年6月11日,看黄河浩荡探文明瑰宝“木本水源——黄河流域史前文明展”活动在甘肃省博物馆开展。
社会影响
2024年甘肃省博物馆观众接待量再创历史新高,全年展厅共接待观众250万人次,省外观众数量首次超过省内观众。
阅读量:13 更新时间:2025-07-03
版权声明:可名百科词条系由创作者创建、编辑和维护,内容仅供参考。所有内容仅是创作者的表达,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为其版权负责! 如有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删除 kefu@kemingbaik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