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河南博物院占地10余万平方米,建筑面积7.8万平方米。截至2022年1月,河南博物院有馆藏文物17万余件(套),尤以史前文物、商周青铜器、历代陶瓷器、玉器及石刻最具特色。精品文物数量多、种类全、品位高、价值大,是见证中华文明发展轨迹,展示中国历史发展脉络的文化艺术宝库。多来自于二十世纪初商丘、洛阳、安阳、开封、淅川、三门峡、辉县、新郑等地的考古发掘,史前文物、商周青铜器、历代陶瓷器、玉器最具特色。其中国家一级文物与国家二级文物5000多件,历史文化艺术价值极高,一部分藏品被誉为国之重器。
2008年05月18日,河南博物院被国家文物局公布为第一批国家一级博物馆。2022年,河南博物院新院拟选址郑州象湖附近。
2020年12月26日,历经5年的抗震加固改造提升,河南博物院正式对外全面开放。
2022年12月7日,河南博物院恢复开放。
建筑格局
综述
河南博物院占地面积126亩,建筑面积5.5万平方米。河南博物院主展馆的主体建筑以元代古观星台为原型,经艺术夸张演绎成“戴冠的金字塔”造型,其底部为长63米的正方形,高45.5米,内部设计五层,其中地下一层。冠部为方斗形,上扬下覆,取上承“甘露”、下纳“地气”之意,寓意中原为华夏之源,融汇四方。外部墙面为土黄褐色,取中原“黄土”“黄河”孕育了华夏文明之意。主馆正面从上至下有浅蓝色的透明窗与自上而下的透明采光带,具有“黄河之水天上来”的磅礴气势。主体展馆位于院区中央,后为文物库房,四隅分布有电教楼、综合服务楼、办公楼、培训楼等。整体建筑结构严谨、气势宏伟,造型古朴典雅,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同时也体现了中原文化的特点。按照国家级现代化博物馆的要求,新馆内部设施完善,功能齐全。内有自动消防系统、安防监控系统、办公自动化管理系统、文物保护系统、电教系统、楼宇自动化系统等设施。
展厅
基本陈列
泱泱华夏 择中建都
“泱泱华夏 择中建都”,以中原的建都历史为主线,以中原文明发展历史为纲,以世界文明背景为参照,展示华夏民族的文明发展轨迹,再现中原文化的悠久与辉煌,以及中原文化的影响力与辐射力。基本陈列位于主展馆1、2、3层,共分10个展厅,由新石器时代、夏商、西周、东周、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宋金元七部分组成,遴选超过500件(套)馆藏文物,展出围绕各个历史时期中原都城文化以及都城中的人文生活进行解读。
出彩中原——河南红色文化陈列
陈列展览地点为河南博物院西配楼一楼展厅,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为打破旧世界,第二部分为建设新家园,第三部分为走进新时代。
丹淅吉金——中原楚国青铜艺术
陈列展览地点为河南博物院主展馆四楼13厅,分为五部分,第一部分为食器——自羊徂牛,鼐鼎及鼒,第二部分为酒器——为酒为醴,烝畀祖妣,第三部分为水器——盥帨于下,有盘有匜,第四部分为乐器——钟鼓锽锽,磬管锵锵,第五部分为兵器、车器、杂器——干戈戚扬,爰方启行。主要展出河南淅川县楚国贵族墓地出土的青铜器,按照青铜器用途分类,集中展现中原楚系青铜艺术的基本面貌。
中原古代石刻艺术
陈列展览地点为河南博物院主展馆一楼西侧15厅,分为四部分,第一部分为汉代画像石刻,第二部分为陵墓石雕,第三部分为墓志,第四部分为佛教造像。系统介绍石刻艺术的4种表现形式,展现古代艺术家的高超技艺和审美意趣。
临时展览
鲁迅的艺术世界
鲁迅的艺术世界由河南博物院和北京鲁迅博物馆主办,展览的展品均为鲁迅博物馆馆藏珍贵文物原件,希望通过展览向观众揭示鲁迅艺术世界的精神层面。
大象中原——河南古代文明瑰宝展
大象中原——河南古代文明瑰宝展由家园、分封、天工、文脉四个单元组成,展览共展出145件中原文物。第一单元“家园”主要展出裴李岗文化、仰韶文化、河南龙山文化、二里头遗址、新郑望京楼城址、新郑郑韩故城遗址、淅川楚墓群、永城西汉梁王墓群、隋唐洛阳城遗址、唐恭陵和北宋黄陵的部分出土文物。第二单元“分封”通过中原地区的出土青铜礼器、兵器和乐器,再现西周时期的分封制度。第三单元“天工”从青铜铸造、玉器琢磨和瓷器烧造三方面,呈现中原地区的工艺美术与工匠的智慧。第四单元“文脉”回顾了中华文明的多元一体与发展变迁过程,包括商周时期的礼乐文化、西汉时期确定正统地位的儒家思想,以及佛教与道教相互吸纳及构成的民间信仰。
文物保护
预防性保护
河南博物院重视文物预防性保护工作,不断投入重点资金提高文物预防性保护工作水平,根据部门职能划分由相关部门实施的主要项目有文物保存环境监测、库房和展厅中央空调系统的升级改造、恒湿库房、微环境控制展柜、柜架囊匣配置等项目。文物保护研究中心开展的文物预防性保护工作主要以文物保存环境监测和对重点文物展柜微环境湿度调控为主。
2011年,完成河南博物院文物保存环境无线监测系统项目,在院区、展厅、库房和展柜分别设立监测站点,对文物保存环境参数(如温度、湿度、空气污染物、空气浮尘、光照辐射、二氧化硫浓度、二氧化碳浓度等因素)进行实时监测,对监测系统和监测设备做好日常维护运行工作。
纸质文物保护
河南省文物局纸质文物保护与培训重点科研基地,是河南省纸质文物保护修复科学研究与专业技术人员培训的专门机构。
基地于2014年9月正式成立,设立于河南博物院文物保护研究中心。基地的主要职责是:承担河南省纸质文物保护修复的基础性研究和应用技术研究,在河南省推广研究成果;承担河南省纸质文物保护修复技术专业培训工作;帮扶河南省内外文博单位重要项目的修复方案设计及编制工作;对民办博物馆等民间机构及个人收藏者提供技术咨询工作;并承接书画、碑帖拓片及其它纸质文物的修复业务。基地在科学管理的基础上注重人才培养,深化科学研究,促进成果转化,以提升河南省纸质文物保护科技水平为己任,为推动河南省文物保护事业科学发展做出积极贡献。
金属文物保护
河南省文物局金属文物保护重点研究基地(河南博物院)简称金属基地,隶属于河南博物院文物保护技术中心,建立于2010年。由中心主任兼任基地主任,设专职副主任1人。中心设计职能为,承担河南博物院金属文物、无机文物的保护修复工作;研究金属文物保护修复的新技术、新材料,融合科学理念、传统技艺和审美需求,最大程度确保修复和保护过程的合理性。在河南省内乃至中国文物保护修复技术的推广、实施等相关事务中,发挥积极作用。金属基地包括金相显微镜实验室、无机文物保护修复室。
传统修复
传统技术研究室,是文保中心下属从事各类文物修复的专业科室。传统文物修复技艺传自北京,也就是从清宫廷造办处的“歪嘴于”一支。
1952年,河南省博物馆正式成立文物修复室,师从“歪嘴于”传人王德山的王长青先生来到河南省博物馆,专司各类文物的修复及复仿制工作。
1979年,王琛工作后从父亲手里继承了这门传统的文物修复技艺。
2011年,文物修复室归属文保中心,即现传统技术研究室。工作包括:修复青铜器、金银器、铁器、锡器、陶器、釉陶、三彩、骨器、玉石器、画像砖、玻璃器等,各类文物的复仿制及金银错与不同材质的镶嵌技术,文物修复保护方案编制。
2013年,河南博物院安排两名硕士研究生跟随王琛专门学习传统的文物修复技艺,使这一技艺在河南博物院得以延续和传承。
自修复室成立之初已有近70年,通过三代文物修复工作者的不懈努力,共计修复各类馆藏及外单位文物近5000余件。其中代表作有云纹铜禁(春秋)、“妇好”鸮尊(商)、“妇好”夔足方鼎(商)、“王子午”鼎(春秋)、龙耳方壶(春秋)、莲鹤方壶(春秋)、嵌宝石金蝴蝶(明)、嵌绿松石云纹方豆(战国)、镶红铜龙纹扁壶(战国)、三彩童稚木偶戏图枕(宋)等。先后为台湾自然博物馆、国家钱币博物馆、国家大剧院、中国科学技术馆等单位复仿制各类文物300余件。
保护措施
2025年5月,入选第十批20世纪建筑遗产推介名录。
领导成员
党委书记:万捷
院长:马萧林
纪委书记:葛聚朋
副院长:张得水、信木祥、李琴、翟红志 [68]、张霆(兼)
副院长、工会主席:史自强
机构设置
河南博物院由办公室、组织人事处、后勤管理处、保卫处、财务处、陈列部、社会教育部、研究部、藏品管理部、图书资料部、文物保护研究中心、信息管理处、河南文化信息中心、文物征集交流部(河南民俗博物馆)、华夏古乐团、纪检监察室、对外合作交流办公室、社会服务部(文创办)组成。
阅读量:39 更新时间:2025-07-01
版权声明:可名百科词条系由创作者创建、编辑和维护,内容仅供参考。所有内容仅是创作者的表达,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为其版权负责! 如有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删除 kefu@kemingbaik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