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1996年10月12日,上海博物馆新馆全面竣工,馆内文物收藏包括青铜、陶瓷、书画、雕塑、甲骨、符印、货币、玉器、家具、织绣、漆器、竹木牙角、少数民族文物等31个门类,尤以青铜、陶瓷、书画最为突出。截至2019年末,馆内藏品数量达1020220件/套,其中珍贵文物达144142件/套。
2022年7月1日起,上海将在全市范围内逐步开放博物馆和美术馆。截至记者发稿前,上海博物馆宣布7月1日起恢复开放,并提醒观众需提前预约。
2024年12月3日,由上海博物馆发起的首届M20+全球顶尖博物馆大会在上海博物馆东馆开幕。近百位国内外知名博物馆代表汇聚上海,共同探讨时代发展中博物馆所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共同见证上海博物馆东馆全面建成开放。
当地时间2025年2月28日,上海博物馆与美国宝尔博物馆在美国圣安娜市签署合作备忘录,标志着上海博物馆首个海外分馆项目启动。
概况
上海博物馆是一座享誉世界的顶级中国古代艺术博物馆,创建于1952年,其前身可追溯至1874年3月成立的亚洲文会上海博物院。上海博物馆是首批中央与地方共建国家级重点博物馆和首批国家一级博物馆、首批全国古籍重点保护单位,馆藏文物102余万件,其中珍贵文物14.5余万件,文物收藏包括33个门类,涵盖实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各类代表物证,是全球收藏中国古代艺术门类最齐全的博物馆之一。
特色世界一流”博物馆、“一带一路”文明交流全球核心博物馆、世界顶级的中国古代艺术博物馆,为上海建设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社会主义国际文化大都市,推进文化自信自强贡献“上
上海博物馆以打造中华文化的“精神家园”和人类文明的“百科全书”为立馆使命,守中华优秀文化之正,创中外文明交流互鉴之新,通过收藏、保护、研究、展示、传播等核心功能,持续为公众教育、欣赏、深思和知识共享提供更有深度和温度的体验。多年来,上海博物馆始终与人民同心、与城市同行、与时代同频共振,逐步发展成为我国文物藏品保管和科学研究的重要阵地、“世界看中国、中国看世界”的重要窗口、中国文博改革创新和示范引领的重要标杆、中国文博人才聚集和人才培养的重要高地,力争在“十四五”期间建成“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博物馆、“一带一路”文明交流全球核心博物馆、世界顶级的中国古代艺术博物馆。
当前,上海博物馆正深化实施“大博物馆计划”,构建“3+X”新发展格局,即以东馆、人民广场馆、北馆为核心,持续推动在海内外设立若干分馆或海外“中国展厅”,努力让历史传承与时代潮流融合共生、国际风范与东方神韵相得益彰,真正将上博打造成为具有世界美誉度的城市文化地标和习近平文化思想最佳实践地的重要平台。
融媒
社会教育
上海博物馆为国际旅行社举办20余次文物知识辅导,为400多所学校宣讲600余次文物课。与上海师大附中、上海实验学校联合开办“人文景观课”,把上海博物馆作为一个重要的人文景观点,分批组织各班级到陈列室讲课。
暑假期间,上海博物馆举办“考古夏令营”“文物夏令营”活动,让学生实地领略中华古老文明的风采,组织“江浙沪中学生文物博物馆考察团”活动,从江、浙、沪地区“博物馆和我”征文比赛中选拔出32名优胜者的学生参加;举办“文物知识竞赛”、开展“我心目中的博物馆”征文比赛,增强中学生的文物意识。
上海博物馆还组织了“博物馆之友”“文物之友”等群众团体,把海内外文物收藏家、文物爱好者团结在博物馆周围,为文物博物馆事业的发展作出了贡献,尤其是为上博新馆建设捐赠了900多万美元作为18个专馆、专室的装修资金。
2022年7月29日,“宅兹中国——河南夏商周三代文明展”在上海博物馆正式开幕。
2023年1月,兔年新春,上海博物馆将元代水晶兔和其它数件兔形文物一起在兔年特展上展出。
2024年7月17日,上海博物馆“对话世界”文物艺术大展系列第四展“金字塔之巅:古埃及文明大展”于人民广场馆盛大启幕,并于7月19日向公众开放。展览首月接待观众总数317444人次,其中上海地区以外观众221358人次,占69.7%。
对外交流
上海博物馆的对外文化交流,始于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基本是接待参观陈列,七十年代开始组织专业交流,举办学术讲座和国外来沪展览。
1980年,上海博物馆开始组织了“上海博物馆珍藏中国青铜器展览”“中国青花瓷器展”“中国书法名品展”“董其昌世纪展”“上海博物馆珍藏工艺品展”“上海博物馆藏良渚文化珍品展”等34个,分赴美、日、意、法、联邦德国、西班牙、荷兰、澳大利亚、墨西哥、瑞典和港、澳、台等13个国家和地区展出。“六千年的中国艺术展”在美国旧金山、芝加哥、休斯敦、华盛顿四城市展出时,观众达82万人次,并获得美国姊妹国际协会和读者文摘基金会颁发的“艺术特别成果奖”。
1978年以来,上海博物馆展出了“突尼斯迦太基出土文物展”“美国印第安人文物和西部名画家作品展览”“中日货币展览”“日本版画展览”等15个展览。
2012年,上海博物馆建馆60周年,举办了《幽蓝神采——元青花大展》《翰墨荟萃——美国藏中国五代宋元书画展》等大展。
2013年,上海博物馆与法国凯布朗利博物馆联合举办了“刚果河——非洲中部雕刻艺术展”,与美国克拉克艺术馆联合举办了“从巴比松到印象派:克拉克艺术馆藏法国绘画精品展”,与土耳其文化部门联合举办了“安纳托利亚文明:从新石器时代到奥斯曼帝国”展览。
2022年3月9日,“盛世芳华——上海博物馆受赠文物展”上海博物馆开幕。展览汇聚195件/组受赠文物,涵盖书画、青铜、玉器、印章、竹刻、雕塑、陶瓷、钱币等各个门类,以此向关心和支持上博发展的所有捐赠者、文博工作者以及各界人士致以崇高敬意。
2023年1月17日,从波提切利到梵高:英国国家美术馆珍藏展”将在上海博物馆揭幕。
出版读物
1976年以来,上海博物馆先后与南斯拉夫青春出版社、日本讲谈社、香港三联书店、日本NHK放送协会出版社、日本平凡社、香港大业公司等出版机构联合出版了《上海博物馆》《青花釉里红》《上海博物馆藏宝录》等12种大型图录和专著。
1985年以来,上海博物馆出版了出国展览图录28种,既有综合性论述,又有每件展品的具体介绍,有的有几种文本。另出版了《上海博物馆藏画》《上海博物馆藏青铜器》《上海博物馆藏瓷选》《上海博物馆藏法书》《上海博物馆藏明清扇面》等图录和专著92种。
1987年,上海博物馆为庆祝建馆35周年,集中出版了《上海博物馆藏青铜镜》《青花釉里红瓷器》《恽南田书画图集》《中国书画家印鉴和款识》《崧泽——新石器时遗址发掘报告专集》等10种。
1990年,上海博物馆出版了《清初四高僧精品集》大型图录。
1994年,上海博物馆出版的《上海博物馆藏钱币》8册图录。
学术期刊
上海博物馆创办期刊有《上海博物馆集刊》《上海文博》《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其中《上海博物馆集刊》共有12期。
1985—1988年,上海博物馆编印了《国外自然科学与文物考古技术》情报资料14期。
1989年,上海博物馆创办了《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期刊。
文物保护
1958年,上海博物馆设立文物修复工场,主要是修复、复制馆珍藏品,同时也为其它博物馆和国外博物馆修复文物、装裱书画。截至1995年,修复了馆藏青铜器、陶瓷器1400余件,如原来残缺的商父丁卣,破碎成70多片的西周曲折雷纹卣,从废铜中抢救出来的一对残损严重的春秋早期龙耳尊,经过修复,恢复了原貌。
文物修复工场还装裱了馆藏书画1800余件,其中不少是流传有绪的重要文物,如王羲之《上虞帖》、唐孙位《高逸图卷》等,经过精心装裱,得以妥善保护。尤其是出土时已成“书饼”的《明成化说唱本》,经过文物保护科技人员与书画装裱匠的通力合作,使说唱本得以完善地保存。
机构领导
上海博物馆馆长褚晓波;
上海博物馆党委书记汤世芬;
上海博物馆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王万春;
上海博物馆副馆长李峰;
上海博物馆副馆长陈杰。
所获荣誉
2018年10月,上海博物馆被评为全国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基地。
2020年5月,上海博物馆在2019年度全国博物馆十大陈列展览精品活动中,获得“优胜奖”。
2021年10月,上海博物馆的上海青龙镇遗址出土文物保护修复项目被国家文物局评选为“2021全国优秀文物藏品修复项目”。
2021年9月18日,上海博物馆被文化和旅游部认定为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
2022年6月,由国家文物局、中央网信办联合开展的2022年度中华文物全媒体传播精品(新媒体)推介活动结果名单正式公布。上海博物馆联合上海广播电视台融媒体中心策划推出的《了不起的宝藏•探宝上博》系列短视频从234个申报项目中脱颖而出,入选10个推介项目。
2023年1月,入选2022年度全国热搜博物馆百强榜单。
2023年2月,入选“第七批中国20世纪建筑遗产”推介项目名录。
2025年3月17日,入选国有公益性收藏单位名单(第一批)。
2025年5月23日,入选第七届全国文明单位名单。
阅读量:30 更新时间:2025-07-01
版权声明:可名百科词条系由创作者创建、编辑和维护,内容仅供参考。所有内容仅是创作者的表达,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为其版权负责! 如有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删除 kefu@kemingbaik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