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言

取消

凡可名者 皆非常名

点击创建词条

目录
互动
正在收听 :
荠(荠菜、十字花科荠属植物)

十字花科荠属植物

荠(Capsella bursa-pastoris (L.) Medik.),十字花科荠属一年或二年生草本植物,。又叫田儿英、护生草、净肠草、枕头草,全体通常无毛,茎呈直立状态;基部生长叶片呈莲座状,基部小叶呈较长的羽毛状;花序顶生及腋生,小花的花柄等长,花瓣呈白色的卵形;果实呈倒三角形或心状三角形;花果期在4-6月。荠菜这个名字最早李时珍的《本草纲目》中出现。

  • 中文名
  • 别名
    荠菜、菱角菜、地米菜、芥、田儿英、护生草、净肠草、枕头草
  • 植物界
  • 被子植物门
  • 木兰纲
  • 十字花目
  • 十字花科
  • 荠属
  • 命名者及年代
    (L.) Medic.,1792
  • 国际濒危等级
    无危(LC)

基本信息

荠原产于中国,全国各地均有分布或栽培。要求冷凉和晴朗的气候,耐寒性较强,对土壤的选择不严,但以肥沃、疏松的土壤生长最佳。荠菜品种有:板叶荠菜、散叶荠菜、紫红叶荠菜。荠繁殖方式是种子繁殖。

荠药用价值很高,被誉为“菜中甘草”,《名医别录》中记载荠有和脾、利水、止血、明目的功效,荠常用于治疗产后出血、月经过多。荠菜的营养价值也很高,含有丰富的维生素C和胡萝卜素,有助于增强机体免疫功能。荠菜也叫“野菜”,是生活化的叫法,“荠菜”体现出文化性,中国两部最古老的诗歌集《诗经·谷风》和《楚辞·悲回风》中都有荠菜的身影,以荠菜喻君子,以之表明君子志向高洁。荠菜象征着不畏严寒、隐忍低调不张扬,诸多文人墨客为它作赋。民间一直流传者农历三月三吃荠菜花煮鸡蛋的习俗。

111.png

植物学史

荠菜这个名字最早在李时珍的《本草纲目》中出现。荠菜入馔,古已有之。其历史最早可追溯到公元前6世纪的春秋时期,《诗经·邶风·谷风》中:谁谓荼苦?其甘如荠。便是人类对于荠菜的最初认识。到了400多年后的汉代,辞书之祖《尔雅》中又有“荠味甘,人取其叶作菹(腌菜)及羹(菜汤)亦佳”的记载,算是荠菜可以食用的最早文字记录。直到北魏末年(公元533年-544年),《齐民要术》(中国第一部农业百科全书)中正式将荠列为蔬菜作物。

形态特征

生活型:一年或二年生草本。

株:高(7)10-50厘米,无毛、有单毛或分叉毛。

茎:茎直立,单一或从下部分枝。

叶:基生叶丛生呈莲座状,大头羽状分裂,长可达12厘米,宽可达2.5厘米,顶裂片卵形至长圆形,长5-30毫米,宽2-20毫米,侧裂片3-8对,长圆形至卵形,长5-15毫米,顶端渐尖,浅裂、或有不规则粗锯齿或近全缘,叶柄长5-40毫米;茎生叶窄披针形或披针形,长5-6.5毫米,宽2-15毫米,基部箭形,抱茎,边缘有缺刻或锯齿。

花:总状花序顶生及腋生,果期延长达20厘米;花梗长3-8毫米;萼片长圆形,长1.5-2毫米;花瓣白色,卵形,长2-3毫米,有短爪。

果:短角果倒三角形或倒心状三角形,长5-8毫米,宽4-7毫米,扁平,无毛,顶端微凹,裂瓣具网脉;花柱长约0.5毫米;果梗长5-15毫米。种子2行,长椭圆形,长约1毫米,浅褐色。

物候期:花果期4-6月。

生长环境

荠生长在海拔30~100m的山坡、田边及路旁。荠属耐寒蔬菜,喜冷凉湿润的气候,种子发芽适温为20-25℃,生长适温为12-20℃。气温低于10℃,高于22℃时,生长缓慢,湿度高,品质差。荠对土壤要求不严,但是肥沃疏松的土壤能使其生长旺盛,叶片肥嫩,品质好。对土壤ph值要求为中性或微酸性。

222.png

分布范围

全世界温带地区广布,在欧洲主要分布于阿尔巴尼亚、安道尔、奥地利、白俄罗斯、比利时、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保加利亚、克罗地亚、塞浦路斯、捷克、丹麦、爱沙尼亚、法罗群岛、芬兰、法国(法国大陆、科西嘉岛)、德国、希腊(克里提、希腊大陆、东爱琴群岛)、匈牙利、冰岛、爱尔兰、意大利(意大利大陆、撒丁岛、西西里岛)、拉脱维亚、立陶宛、卢森堡、马耳他、摩尔多瓦、黑山、荷兰、北马其顿、波兰、葡萄牙(马德拉、葡萄牙大陆)、罗马尼亚、俄罗斯(中欧部分、东欧部分、加里宁格勒、北欧部分、西北欧部分、南欧部分)、塞尔维亚、斯洛伐克、斯洛文尼亚、西班牙(巴利阿里、西班牙大陆)、斯瓦尔巴和扬马延、瑞典、瑞士、土耳其(欧洲部分)、乌克兰、英国(大不列颠、北爱尔兰);在中国各省几乎都有分布。

繁殖方式

荠繁殖方式是种子繁殖。

荠以撒播为主,亩用种量1—1.8kg, 先浇一次透水,由于种子细小,播种前可将种子拌和2—3倍细粪土,将拌均匀的种子均匀地撒播在平整好的墒面上,再盖上细土和细农家肥,以看不见种子为宜。

栽培技术

种植季节

荠菜播种按季节分春播秋播2种。春播选在早春3月顶凌播种, 秋播选在8~9月份。在云南栽培荠菜春、夏、秋季均可露地播种或棚温室栽培。春季栽培2—4月播种,早春气温低时可覆盖地膜,出苗后揭膜,或用小拱棚保温。

选地整地

选择土壤肥沃、质地疏松、排水良好、保水力强的沙质壤土栽培, 有利于荠菜的生长发育。按2~3 t/亩施入腐熟的有机肥, 深翻整平。于播种前7~10 d做畦, 畦宽2 m, 以防土壤透风, 有利于幼苗扎根成活。

田间管理

植株管理:在10℃~18℃的条件下, 一般3~4 d即可出苗, 出苗后及时揭开地膜, 待2叶期进行间苗、除草, 株间距5 cm。4叶期定苗, 株间距10 cm。

浇水:荠菜产量的多少, 收获早晚, 与水分管理的精细和及时有着直接关系。由于荠菜根系浅, 需要足够的水分供给, 所以整个生长期都需要不间断的小水灌溉。出苗前, 未盖膜的每天喷水3~4次, 出苗后, 每天喷水1次。天气过干, 每天在清晨或傍晚浇水1次。到了雨季注意排水防涝, 及时防治病虫害的发生与蔓延。晚秋播种的荠菜, 浇水更应轻、勤、凉, 即在早晨露水未干时进行。

除草:荠菜植株较小, 又因采用撒播的方式, 苗草齐长, 不分伯仲, 所以人工除草困难且费工。因此, 在种植时除了选择杂草较少的地块外, 可结合间苗和采收清除杂草。

施肥:春播荠菜生长期短, 2~3片真叶期或出苗8~10 d后应施肥1次, 15~20 d后再施1次肥, 每亩施入2 500~3 000 kg腐熟粪肥, 掌握勤、稀的规律, 或每亩施入8~10 kg尿素。秋播荠的采收期较长,可追肥4次,每次施肥量同春播荠。

采收管理

荠是分次采收的,每次采收时应采大留小,采留植株要均匀适当,出苗后1个月左右,叶子长到12~16片时就可以采大留小, 分期采收, 捆把儿上市。

早秋播种荠,在真叶10-13片时即可采收,约9月上旬供应市场,从播种到采收为30-35天,以后分期收获4-5次,至翌年3月下旬采收结束,10月上旬播种的秋荠,随着气温逐步降低,生长变得缓慢,45-60天后才采收,以后可继续采收2次,2月下旬播种的春荠,4月上旬采收供应市场,而4月下旬播种的,5月下旬采收,春播荠一般采收1-2次,产量18.0吨/公顷左右。

留种方法

野生荠菜一般在4 月开花, 5 月种子成熟。在选择留种和种子采收时, 一般在3—4 月留意观察野生荠菜长势好的地块, 加以保护, 待到5 月种子有7~8 成熟时采收。由于荠菜的种子和其他十字花科种子成熟一样, 从下部先开始成熟, 下部的种子也最饱满, 在种子采收时要注意尽量避免下部的种子裂荚脱落, 种子采收后要及时进行晾晒, 去除杂质和没有成熟的种子, 成熟良好的种子呈桔红色, 种子晾晒好后放阴凉干燥处储藏。

病虫防治

荠菜的主要病害是霜霉病,夏秋多雨季节,空气潮湿时易发生。发生初期可喷75%百菌清600倍液防治。

荠菜的主要虫害是蚜虫。蚜虫危害后,叶片变成绿黑色,失去食用价值,还易传播病毒病。在发现蚜虫危害时,应及时用40%乐果1 500倍液,或80%敌敌畏1 000倍液喷雾防治。

333.png

主要价值

营养价值

荠菜有较高的营养价值,被誉为“菜中甘草”,富含蛋白质、糖类、生物碱、纤维素、矿物质等多种营养成分,以及人体所需要的多种氨基酸,如谷氨酸(2.74克/千克)、天冬氨酸(2.39克/千克)等,其中人体必需氨基酸含量占总氨基酸含量的45.21%;另外,含有原儿茶酸、柠檬酸等多种有机酸,以钙盐、钾盐及钠盐形式存在的荠菜酸、苹果酸、枸橼酸、对氨基苯磺酸、延胡索酸;蔗糖、乳糖等多种糖类物质;布枯苷等多种含黄酮类物质;还含胆碱、乙酰胆碱、酪胺、马钱子碱等。

药用价值

基于本草考证发现,荠菜全草皆可药用,是一味味美价廉的药食同源中药材。作为药物,荠菜功效齐全,有疏利五脏,利肝和中,益胃明目,凉肝止血,清热利湿,消痰止咳,杀诸毒等功效,荠菜子主明目目痛,青盲去翳,去风毒邪气,解热毒,久食视物鲜明,荠菜花内服可治久痢,消小儿乳积,荡涤肠胃,外用可辟蚊蛾虫蚁蚤虱,荠菜根益胃,明目去翳,主目涩痛,其根叶烧灰存性可治赤白痢,故荠菜及其不同药用部位可治疗内外妇儿眼各科疾病。

现代研究报道显示,荠菜化学成分主要有黄酮类、有机酸、氨基酸、糖类、无机物等,具有降血压、收缩子宫、止血、抗癌、抑菌、抗炎等药理作用,临床应用于预防麻疹、乳糜尿、产后流血、出血性眼病、高血压、慢性泌尿系感染、婴幼儿腹泻。

保护现状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IUCN 2012年 ver 3.1)——无危(LC)。

植物文化

人文背景

荠菜也叫“野菜”,是生活化的叫法,“荠菜”体现出文化性,中国两部最古老的诗歌集《诗经·谷风》和《楚辞·悲回风》中都有荠菜的身影,以荠菜喻君子,以之表明君子志向高洁。荠菜象征着不畏严寒、隐忍低调不张扬,诸多文人墨客为它作赋。

荠菜美名远扬,得力于历代好美食的文人。魏晋南北朝时,便有若干《荠赋》问世。宋代的苏东坡和陆放翁,现代的周作人、汪曾祺,前后接力,众口一词为荠菜唱赞歌。陆游曾吟《食荠十韵》,苏轼则有《与徐十二书》:“今日食荠极美……虽不甘于五味,而有味外之美,其法取荠一二升许,净择,入淘米三合,冷水三升,生姜不去皮,捶两指大同入釜中,浇生油一砚壳,当于羹面上……不得入盐醋,君若知此味,则陆海八珍,皆可鄙厌也”。明人滑浩的《野菜谱》:“江荠青青江水绿,江边挑菜女儿哭,爷娘新死兄趁熟,止存我与妹看屋”,却多多记录了同为食荠的人间辛酸史。

民间风俗

农历三月初三,南京有“三月三,荠菜花煮鸡蛋”的习俗。据说三月三吃荠菜花煮鸡蛋的传统,来源于2000多年前的古老节日——上巳节。古时这一天要举行重要仪式以消灾辟邪,祈求吉祥平安。

民间历来有荠菜崇拜,百姓认为春天食用荠菜,应时而食,可以驱邪明目,吉祥而健身。所以,江南甚至还有农历三月三为荠菜生日的说法,春季来临,西安饺子宴中也有一种饺子应时而上,脱颖而出——荠菜饺!春吃荠菜饺的习俗,源自于一台剧——秦腔剧《五典坡》。

阅读量:808 更新时间:2025-01-09

版权声明:可名百科词条系由创作者创建、编辑和维护,内容仅供参考。所有内容仅是创作者的表达,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为其版权负责! 如有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删除 kefu@kemingbaike.com

可名百科

微信“扫一扫”浏览

词条目录
  1. 百科名片
  2. 基本信息
  3. 植物学史
  4. 形态特征
  5. 生长环境
  6. 分布范围
  7. 繁殖方式
  8. 栽培技术
  9. 病虫防治
  10. 主要价值
  11. 保护现状
  12. 植物文化

轻触这里

关闭目录

0.569787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