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言

取消

凡可名者 皆非常名

点击创建词条

目录
互动
正在收听 :
2019新型冠状病毒

冠状病毒的新毒株

2019新型冠状病毒(2019-nCoV,世卫组织2020年1月命名;SARS-CoV-2,国际病毒分类委员会2020年2月11日命名)。

  • 中文名
    2019新型冠状病毒
  • 外文名
    2019-nCoV、SARS-CoV-2、Covid-19
  • 别名
    新冠、新冠病毒
  • 所属学科
    病毒学、传染病学、临床医学
  • 多发群体
    成年人、老年人和体弱多病的人
  • 常见症状
    呼吸道症状、发热、咳嗽、气促和呼吸困难等
  • 传染性
    传染
  • 传播途径
    呼吸道飞沫传播和接触传播

基本介绍

冠状病毒是一个大型病毒家族,已知可引起感冒、中东呼吸综合征(MERS)和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SARS)等较严重疾病。新型冠状病毒是以前从未在人体中发现的冠状病毒新毒株。

人感染了冠状病毒后的常见体征有呼吸道症状、发热、咳嗽、气促和呼吸困难等。在较严重病例中,感染可导致肺炎、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肾衰竭,甚至死亡。

对于新型冠状病毒所致疾病没有特异治疗方法。但许多症状是可以处理的,因此需根据患者的临床情况进行治疗。此外,对感染者的辅助护理可能非常有效。做好自我保护,包括:保持基本的手部和呼吸道卫生,坚持安全饮食习惯等。

2023年5月5日,世界卫生组织宣布,新冠疫情不再构成“国际关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发现经过

2019年

3月,西班牙巴塞罗那大学一研究小组在采集的废水样本中检出新冠病毒。

微信图片_20241104101156.jpg

7月,美军最大的生化武器研发中心——德特里克堡生物基地被美国疾控中心调查并关闭。德特里克堡基地关闭不久附近地区暴发了莫名其妙的“电子烟疾病”。随后的流感季造成美国至少3200万人感染,美国疾控中心主任曾公开承认,部分流感死亡病例实际上感染的是新冠肺炎。

9月,研究表明新冠病毒或已在意大利传播。

11月,一份意大利女性皮肤活检样本发现新型冠状病毒原位杂交反应性。

11月,法国东部一家医院发现,该院最早的疑似新冠病毒感染病例可追溯到2019年11月16 日。

11月27日,巴西一个市的废水样本中检测到新冠病毒的遗传物质。

12月,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IH)研究发现,全美有5个州出现新冠病毒感染。

12月,武汉市部分医疗机构陆续出现不明原因肺炎病人。武汉市持续开展流感及相关疾病监测,发现病毒性肺炎病例27例,均诊断为病毒性肺炎/肺部感染。截至同月31日,27例病例中,7例病情危重,其余病例病情可控,有2例病情好转拟近期出院。

2020年

1月3日,据武汉市卫健委网站消息,2019年12月以来,武汉市卫健委开展呼吸道疾病及相关疾病监测,发现不明原因的病毒性肺炎病例,病例临床表现主要为发热,少数病人呼吸困难,胸片呈双肺浸润性病灶。截至1月3日8时,共发现符合不明原因的病毒性肺炎诊断患者44例,其中重症11例,其余患者生命体征总体稳定。

1月5日晚,武汉市卫健委通报,截至5日8时,武汉市共报告符合不明原因的病毒性肺炎诊断患者59例,其中重症患者7例。

1月底至2月初,新冠病毒出现D614G突变,随后逐渐取代了最初发现的毒株。

4月21日,世卫组织发言人法蒂拉·沙伊布在回答总台记者提问时表示,当前媒体和社交平台上流传着一些有关新冠病毒起源的谬论和阴谋论,现有证据表明新冠病毒起源自动物而非实验室人为制造。

6月,该变体成为全球范围内主要传播的新冠病毒类型。研究表明,与初始毒株相比,该变体的感染性和传播能力都更高,但不会引起更严重的疾病,也不会影响现有的诊断、治疗、疫苗和公共卫生措施的有效性。

8至9月,丹麦发现一种与水貂相关的新冠病毒变体,被丹麦相关部门命名为“Cluster 5”,具有此前未曾观察到的变异。

10月,挪威卫生机构证实,在中部城市特隆赫姆发现一种传播能力更强的新冠病毒的新变种。

12月14日,英国向世卫组织报告了一种被命名为VOC-202012/01的新冠病毒变体。

12月18日,南非检测到一种新冠病毒变体,出现了N501Y突变,南非将其命名为501Y.V2变体,该变体正在南非三个省中迅速传播。

12月23日,英国政府宣布,又发现了另一种传染性更强的变异新冠病毒。

2021年

1月14日,巴西和英国研究人员在分析采集自巴西亚马孙州的新冠病毒样本时,发现了一种名为P.1的新型变异新冠病毒。

1月15日,英国病毒学家表示,英国已经发现了一种来自巴西的变种新冠病毒。其中一种来自巴西的变种新冠病毒在日本被发现,病患曾去巴西旅游。另一种变种新冠病毒则正在巴西传播扩散。

2月2日,据央视新闻援引英国媒体报道,英国卫生专家在英国此前报告的新冠病毒变异株样本中观察到了一种新突变,这一新突变可能会帮助新冠病毒躲避人体免疫系统的攻击。

2月16日,英国媒体报道,英国发现了另一种新冠病毒(名为B.1.525)变种的33例感染病例:这种新的新冠病毒变种与此前在南非和巴西发现的变种有着相同的毒株。

2月18日,日本国立感染症研究所和东京医科齿科大学宣布,日本发现一种新型变异新冠病毒,其传染力没有变强,但有可能减弱抗体的作用。

2月18日,芬兰国家广播公司(YLE)的报道称,芬兰研究人员发现了一种新的变异新冠病毒,核酸检测可能对其失效。

2月18日,菲律宾卫生部发布消息称,菲律宾基因组中心在一批新冠病毒检测样本中发现了两种变异新冠病毒,这些样本是上周在菲律宾中部米沙鄢地区宿务市采集的。

2月20日,据突尼斯国家通讯社报道,研究人员在突尼斯发现了一种新型变异新冠病毒。有2例新冠肺炎确诊病例感染了这种病毒,其中1例已死亡。

2月21日,据今日俄罗斯报道,印度卫生官员表示,在印度各地发现了多达240种新冠病毒毒株的新型变种,需采取积极应对措施。

3月30日,中国—世卫组织新冠病毒溯源联合研究报告在日内瓦发布。报告称,武汉早期病例很多与华南海鲜市场有关,但是也有病例与其他市场相关,这显示华南海鲜市场不是新冠病毒的最初来源地,目前还不能确定病毒传染到华南市场的途径。

3月31日,中国—世界卫生组织新冠病毒溯源联合研究中方专家组组长梁万年在中国—世界卫生组织新冠病毒溯源联合研究中方专家组新闻发布会上介绍新冠病毒溯源联合研究工作的情况。其中主要结论为:在蝙蝠和穿山甲中发现了与新冠病毒基因序列具有高度相似性冠状病毒,但相似度尚不足以使其成为新冠病毒的直接祖先;水貂和猫等动物对新冠病毒高度易感。提示蝙蝠、穿山甲或者鼬科、猫科动物,以及其他物种都可能是潜在的自然宿主。

5月,南非第三波新冠疫情期间,南非国内首次发现了C.1.2变异毒株。

5月31日,世界卫生组织宣布,从当天起,把最早在英国、印度等国发现的新冠变异病毒的名称改用希腊字母命名,主要是为了避免对相关国家造成污名化。依照新命名方式,最早在英国发现的B.1.1.7变异病毒改称为阿尔法(Alpha)变异病毒;最早在南非发现的B.1.351改称为贝塔(Beta)变异病毒,以此类推。

6月14日,世界卫生组织发布报告,将最早在秘鲁发现的C.37毒株以希腊字母 λ(拉姆达)命名,并列为“需要留意”的变异病毒之一。

8月2日,世界上100多个国家和地区300多个政党、社会组织和智库向世界卫生组织秘书处提交《联合声明》,强调面对新冠病毒对人类生命安全和健康的严重威胁,国际社会需要加强抗疫合作,呼吁世卫组织客观公正地开展全球新冠病毒溯源研究,坚决反对将溯源问题政治化。

8月9日消息,据全球最大的流感及新型冠状病毒数据平台“流感数据共享全球倡议”的数据显示,目前美国已有1060例由“拉姆达”毒株引起的新冠肺炎病例。

11月15日,据今日俄罗斯电视台报道,根据法国当地媒体报道,法国西北部布列塔尼地区发现了一种新冠病毒新毒株“B.1.640”,其刺突蛋白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异。

11月27日,据外媒报道,荷兰卫生当局表示,当地时间周五从南非抵达阿姆斯特丹的两架航班中,有61名乘客COVID-19检测呈阳性。

变异毒株

2021年11月24日报道,科学家日前发出警告称,一种携带“极其大量”突变的新冠病毒变异毒株“悄然出现”,在多国疫情“再现高峰”之际,这样一种新变异毒株的出现或将“雪上加霜”。

剑桥大学临床微生物学教授拉维·古普塔表示,B.1.1.529上的两种突变增加了传染性,降低了抗体识别能力。从目前的突变来看,这确实是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不过他表示,这种病毒的一个关键特性尚不清楚,那就是它的传染性,因为这才是导致德尔塔变种占据主导地位的关键原因,“免疫逃逸只是可能发生的情况的一部分”。

科学家们称,将密切关注这一新变种,观察它是否有积聚势头,或是更广泛传播的迹象。而一些病毒学家已经开始对南非的情况感到深深的担忧。他们表示,目前南非的B.1.1.529感染病例都来自豪登省,而当地近日的病例出现了激增,这很可能是由一种新的变异毒株驱动,因为新增病例在非常局部的地区突然上升。不仅如此,在南非现有病例中,其中一名病患是尚未满周岁的女婴,这意味着已出现了家庭传播。

伦敦大学学院遗传学研究所所长弗朗索瓦·巴洛克斯教授表示,B.1.1.529变异毒株中的大量突变,显然是在一次“单一爆发”中累积起来的,这表明它可能是在免疫系统较弱的人,如未经治疗的艾滋病毒/艾滋病(HIV)患者慢性感染期间进化而来的。弗朗索瓦·巴洛克斯教授认为,通过中和相对于阿尔法或德尔塔的抗体,它很难被识别。

巴洛克斯的说法,印证了科学家此前的担忧或已成为现实,即艾滋病毒和新冠病毒的“碰撞”可能会使根除新冠大流行的努力复杂化,晚期艾滋病患者可能成为新冠病毒突变的一个来源,甚至“成为全世界变异病毒的工厂”。

南非发现新型新冠病毒变种B.1.1.529。2021年11月25日(当地时间)南非政府发布这种新毒株的相关声明。经过南非国家传染病研究所和私人检测实验室合作进行基因组测序后,目前已在22例阳性病例中检测到该变异毒株。科研人员警告称,新毒株存在大量突变,可能会通过躲避人体防御机制带来新一波疫情。

2021年11月26日,世卫组织将举行紧急会议,对新变种展开进一步评估。

2021年11月消息,世界卫生组织(WHO)召开特别会议,宣布将非洲南部报告的新冠变异毒株B.1.1.529 标记为“担忧变体”(variant of concern),并用希腊字母Ο( Omicron)命名。

当地时间2023年12月8日,美国疾病控制与预防中心(CDC)官网首次将JN.1单独纳入新冠临近预报(SARS-CoV-2 Nowcast),称JN.1是当前美国增长最快的新冠变异株。JN.1是新冠病毒奥密克戎变异株BA.2.86的分支。

命名过程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病例在武汉出现后,外界对这种病症的称呼各不相同,但都带上了“武汉(Wuhan)”这一地名。

2020年1月12日,世界卫生组织正式将造成新冠肺炎疫情的新型冠状病毒命名为“2019新型冠状病毒”(2019-nCoV),未提及“武汉”。

外界有传闻称新型冠状病毒已被命名为SARI。针对病毒的命名,世卫组织新型传染病和动物传染病代理负责人科霍夫(Maria D. Van Kerkhove)表示,世卫组织现在没有时间讨论病毒的命名,待有时间会进行这项工作,目前仍称之为2019-nCoV。

2月11日,国际病毒分类学委员会在其官方网站上宣布,新型冠状病毒的英文名为“SARS-CoV-2”。

同月9日,钟南山院士在接受媒体采访时也曾表示,新型冠状病毒与SARS冠状病毒是同一类,但不是同一种。

同月12日,美国《科学》杂志网站报道说,国际病毒分类学委员会冠状病毒研究小组主席约翰·齐布尔表示,他们是根据基因测序等方面的分类学研究提出这个名称,“这一名称与SARS疾病之间没有关联”。

有媒体报道,一些专家对国际病毒分类学委员会提出的这一名称持不同意见,正在商讨能否推动重新命名。

2021年5月31日(当地时间),世卫组织宣布使用希腊字母命名新冠病毒变异株。这一方法简单且易于使用和记忆。为避免污名化和歧视性的新冠病毒变异株名称,世卫组织在多个潜在的命名系统中选择了希腊字母,该命名法不会取代病毒原有的科学名称。

研究处置

2019年

12月30日,武汉市卫生健康委员会医政医管处发布《关于做好不明原因肺炎救治工作的紧急通知》。通知要求各医疗机构要及时追踪统计救治情况,并按要求及时上报。

03.png

12月31日上午,国家卫健委专家组抵达武汉,展开相关检测核实、病毒分型、隔离治疗、终末消毒等工作。调查发现,该次肺炎病例大部分为华南海鲜城经营户。

12月31日,武汉市组织同济医院、省疾控中心、中科院武汉病毒所、武汉市传染病医院及武汉市疾控中心等单位的临床医学、流行病学、病毒学专家进行会诊,专家从病情、治疗转归、流行病学调查、实验室初步检测等方面情况分析认为上述病例系病毒性肺炎。

2020年

1月1日,对华南海鲜批发市场采取休市措施,并对武汉市公共场所,特别是农贸市场进一步加强防病指导和环境卫生管理。三是广泛宣传防病知识,增强公众自我防护意识。四是配合国家和省进行病原学研究。五是配合国家卫生健康委及时向世界卫生组织等通报疫情信息。

1月5日晚,武汉市卫健委通报,流行病学调查显示,部分患者为武汉市华南海鲜城(华南海鲜批发市场)经营户。初步调查表明,未发现明确的人传人证据,未发现医务人员感染。已排除流感、禽流感、腺病毒、传染性非典型肺炎(SARS)和中东呼吸综合征(MERS)等呼吸道病原。病原鉴定和病因溯源工作仍在进一步进行中。

截至1月7日21时,实验室检出一种新型冠状病毒,获得该病毒的全基因组序列,经核酸检测方法共检出新型冠状病毒阳性结果15例,从1例阳性病人样本中分离出该病毒,电镜下呈现典型的冠状病毒形态。专家组认为,本次不明原因的病毒性肺炎病例的病原体初步判定为新型冠状病毒。

截至1月10日24时,已完成病原核酸检测。国家、省市专家组对收入医院观察、治疗的患者临床表现、流行病学史、实验室检测结果等进行综合研判,初步诊断有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病例41例,其中已出院2例、重症7例、死亡1例,其余患者病情稳定。所有密切接触者739人,其中医务人员419人,均已接受医学观察,没有发现相关病例。

1月,世界卫生组织(WHO)发言人塔里克·亚沙雷维奇说,世界卫生组织不建议针对新型冠状病毒在中国的出现设置任何人员流动的限制,目前不能确定病毒会在人与人之间传播。

1月12日,病毒病所专家再次在华南海鲜市场采集野生动物贩卖商铺相关标本70份,并转运至实验室进行检测。

1月20日,国家卫健委发布2020年1号公告,将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纳入《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规定的乙类传染病,并采取甲类传染病的预防、控制措施。将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纳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境卫生检疫法》规定的检疫传染病管理。同日,钟南山院士指出,此次新型冠状病毒来源很大可能是野生动物,具体是什么动物,还不清楚。

1月21日,中国科学院上海巴斯德研究所等几个研究机构在线发表论文,推测新型冠状病毒的自然宿主也可能是蝙蝠。

1月22日,国家基因组科学数据中心正式发布2019新型冠状病毒资源库。同日,北京大学、广西中医药大学等单位联合发表论文称:蛇可能是造成2019新型冠状病毒(2019-nCoV)感染爆发的野生动物库。

1月23日,中国科学院武汉病毒研究所石正丽团队在bioRxiv预印版平台上发表文章Discovery of a novel coronavirus associated with the recent pneumonia outbreak in humans and its potential bat origin,报道了2019新型冠状病毒(nCoV-2019)。在该篇文章中,石正丽团队报道了这次在武汉最新发现的冠状病毒——nCoV-2019,该病毒导致了这一次流行病的爆发。nCoV-2019与一种蝙蝠中的冠状病毒的序列一致性高达96%。通过对其保守的7个非结构蛋白进行对比,发现nCoV-2019属于SARSr-CoV,另外,nCoV-2019进入细胞的受体与SARS-CoV一样,均为ACE2。

1月24日,发布了由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病毒病预防控制所成功分离的中国第一株病毒毒株信息及其电镜照片、新型冠状病毒核酸检测引物和探针序列等中国国内首次发布的重要权威信息,并提供共享服务。同日,沪研新型冠状病毒检测试剂盒通过检验。同日,《柳叶刀》在线发表有关2019新型冠状病毒研究的论文,《柳叶刀》及《柳叶刀-感染病学》同时推出“冠状病毒”专题,包括两篇原创研究论文、两篇评论及一篇社论。02.png01.png






1月25日,国际知名期刊《新英格兰医学杂志》发表中国团队关于新型冠状病毒研究论文称,通过对新型肺炎患者的样本进行全基因组测序发现了一种从未见过的乙型冠状病毒属病毒,它成为可以感染人类的冠状病毒科中的第七个成员。

1月26日,中国疾控中心病毒病所在病毒溯源研究中取得阶段性进展。该所首次从华南海鲜市场的585份环境样本中,检测到33份样品含有新型冠状病毒核酸,并成功在阳性环境标本中分离病毒,提示该病毒来源于华南海鲜市场销售的野生动物。

1月27日,浙江省疾控中心生物安全三级实验室已经成功分离出新型冠状病毒毒株,这是继国家疾控中心之后中国第二个成功分离出新型冠状病毒毒株的实验室,也是中国第一个成功分离出新型冠状病毒毒株的省级实验室。同日,广东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成功分离出广东省第一株新型冠状病毒(2019-nCoV)毒株,这是从一例病例的肺泡灌洗液中分离出来的,使用了vero-E6传代细胞系。

1月26日,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宣布,近日应急审批通过4家企业4个新型冠状病毒检测产品,进一步扩大新型冠状病毒核酸检测试剂供给能力,全力服务疫情防控需要。目前,已应急批准新型冠状病毒2019-nCoV核酸检测试剂盒(荧光PCR法)和2019新型冠状病毒核酸测序系统等4个产品。

2月,华南农业大学、岭南现代农业科学与技术广东省实验室沈永义教授、肖立华教授等科研人员联合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科学院军事医学研究院杨瑞馥研究员及广州动物园科研部陈武高级兽医师开展的最新研究表明,穿山甲为新型冠状病毒潜在中间宿主。这一最新发现将对新型冠状病毒的源头防控具有重大意义。

2月10日,湖北省召开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新闻发布会,武汉市金银潭医院党委副书记、院长张定宇介绍,新冠肺炎实际是一种自限性疾病。“目前在我们医院的治愈率还是很高的,目前我们医院收治的新冠肺炎的患者累计超过了1500余例,绝大部分患者,包括重症及危重症患者,经过各种氧疗、对症治疗和免疫调节治疗以后,均可以顺利出院,市民不必过分恐慌。”

2月22日,钟南山院士团队专家、呼吸疾病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赵金存教授团队联合广州海关从广州本地被感染的病例样本中成功分离出新型冠状病毒(2019-nCoV)毒株。其后,该团队又从新冠肺炎患者的粪便标本中分离出新型冠状病毒(2019-nCoV)。近日,他们再次从新冠肺炎患者尿液中分离出新冠病毒。目前,相关课题组正在围绕病毒的致病机制和药物治疗靶点等开展研究。

2月16日至24日,华中科技大学团队完成了9例新冠肺炎遗体病理解剖。从中,该团队发现,新冠病毒不仅损害了肺,还包括免疫系统及其他器官。

2月25日,国内首例新冠肺炎并脑炎患者治愈出院,北京地坛医院表示,新冠肺炎患者可合并ARDS、心肌损害、凝血功能异常、肾脏损伤、肝脏损害等多脏器损害,此病例在全球尚属首例中枢神经系统受累的报道。

3月4日,由韩国化学研究院牵头的新型病毒融合研究团队(CEVI融合研究团队)已发现可以对抗新冠病毒(2019-nCoV)的抗体。新冠病毒的刺突蛋白结构与中东呼吸综合征(MERS)和“非典”(SARS)的刺突蛋白结构非常相近,并已确认后者的中和抗体可与其相结合。

3月4日,中国科研团队发现:新冠病毒已于近期产生了149个突变点,并演化出了两个亚型,分别是L亚型和S亚型。研究发现,在地域分布及人群中的比例,这两个亚型表现出了很大测差异。其中S型是相对更古老的版本,而L亚型更具侵略性传染力更强。对不同亚型的深入了解,将有助于新冠肺炎的差异化的治疗和防控。

3月10日,韩国成功合成用于识别新冠病毒抗体的蛋白质。韩国疾病管理本部旗下国立保健研究院称,利用该蛋白质能从恢复期的患者血液中提取中和抗体生成细胞(B细胞)。这有助于形成新冠病毒抗体,是研发药物治剂不可或缺的部分。

4月30日,英媒称新冠病毒已变异出至少10种不同变种,其中一种最危险。科学家将这种变种命名为A2a。据报道,该变种比其他变种更善于“在人际间传播”。

5月1日,世界卫生组织表示,确定新冠病毒源自自然界。世卫组织卫生紧急项目执行主任迈克尔·瑞安当天在记者会上说,该组织多次听取数位仔细研究过新冠病毒基因序列和病毒本身的专家的意见,确定新冠病毒源自自然界。

5月3日,北京大学谢正伟团队和军事医学科学院秦正峰团队合作,在生物预印本网站(bioRxiv)上发表题为“An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system reveals liquiritin inhibits SARSCoV-2 by mimicking type I interferon”(人工智能系统显示,甘草苷通过模仿I型干扰素抑制SARSCoV-2)的研究论文。

04.png

2020年8月25日,通过在实验室小动物身上进行活体实验,美国和中国两组科研人员发现,在鼻腔滴入候选新冠疫苗可起到免疫效果,且可能比传统注射疫苗方式更有效,有望在疫苗投入使用后,更高效地提供给大众使用,滴鼻免疫的方法有望减少腺病毒载体本身带来的潜在免疫问题,实现更佳的免疫效果。

2020年8月,国际学术期刊《自然》正式刊印了华中科技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团队的最新研究成果,这一研究是在前期总结武汉市公共卫生干预措施与疫情流行趋势关联性的论文基础上,进一步通过数学模型评估了防控效果,揭示了新冠病毒的传播特征。新的模型研究揭示了新冠病毒具有两大特征:高传染性和高隐蔽性。新冠病毒的高传染性和高隐蔽性大大增加了疫情防控的难度,也解释了病毒在全球范围内迅速传播的原因。研究还进一步通过模型预测,评估了在不同条件下解除防控措施导致疫情反弹的可能性。

2020年9月,清华大学生命学院李赛研究员课题组联合浙大一院传染病诊治国家重点实验室李兰娟院士课题组,在国际上首次解析了真实新型冠状病毒全病毒三维精细结构,达到了前所未有的分辨率。

05.png

2020年10月,澳大利亚一项最新研究显示,新冠病毒可在钞票、玻璃等表面存活近一个月。

2021年

2021年9月,近日,印度批准了一种新的新冠疫苗——ZyCoV-D,该疫苗使用环状DNA链,能激发免疫系统对抗新冠病毒。ZyCoV-D作为全球首个用于人类的DNA疫苗获得批准,预示着针对各种疾病的DNA疫苗的到来。《自然》网站报道称,ZyCoV-D无需针头注射即可进入皮肤,研究人员在临床试验中发现其对有症状的新冠患者保护率为67%,或将于本月在印度使用。

2021年12月22日,美国食品和药物管理局批准首款可紧急用于治疗新冠病毒感染的口服药物Paxlovid。

2022年

2022年,中澳两国研究人员共同参与的一项新研究发现,大气压冷等离子体能够抑制冠状病毒侵入人体细胞,为研发可预防新冠病毒的鼻喷剂等药物打下基础。

2023年

2023年5月5日,世界卫生组织宣布,新冠疫情不再构成“国际关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8月9日,世卫组织总干事谭德塞宣布,将EG.5冠状病毒株归类为“关注变异毒株”。

传播途径

新型冠状病毒主要的传播途径还是呼吸道飞沫传播和接触传播,气溶胶和粪—口等传播途径尚待进一步明确。通过流行病学调查显示,病例多可以追踪到与确诊的病例有过近距离密切接触的情况。

直接传播

是指患者喷嚏、咳嗽、说话的飞沫,呼出的气体近距离直接吸入导致的感染;

气溶胶传播

是指飞沫混合在空气中,形成气溶胶,吸入后导致感染;

接触传播

是指飞沫沉积在物品表面,接触污染手后,再接触口腔、鼻腔、眼睛等黏膜,导致感染。

母婴传播

新冠病毒检测呈阳性的母亲可能通过胎盘将病毒传染给了婴儿,且新冠病毒还可能在胎盘细胞中活跃复制。

病理解剖

首先累及到肺,表现在肺脏里面有实变,有大量的渗出,有炎症细胞因子的侵润,和炎症细胞大量的浸润等。同时,在小的支气管里看到很多分泌物,堵塞了小气道,影响了气体的交换。电镜下肺里还能够看到病毒颗粒。同时用核酸检测方法,发现病毒核酸。

免疫系统受累比较重。临床上可以看到白细胞少、淋巴细胞减少和病情的进展甚至死亡有非常明确的相关性。免疫力低了,非常容易出现细菌、真菌的感染。

易感人群

各个年龄段的人都可能被感染,被感染的主要是成年人,其中老年人和体弱多病的人似乎更容易被感染。

儿童和孕产妇是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的易感人群。

主要症状

感染病毒的人会出现程度不同的症状,有的只是发烧或轻微咳嗽,有的会发展为肺炎,有的则更为严重甚至死亡。

该病毒致死率约为2%到4%,但这是一个非常早期的百分比,随着更多信息的获得可能会改变。同时,这并不意味着它不严重,只是说病毒感染者不一定人人都会面临最严重的后果。

微信图片_20241104103601.png

——数据源于截至2020年2月20日55924例实验室确诊病例。

诊断标准

第六版诊断标准取消湖北省和湖北省以外其他省份的区别。统一分为“疑似病例”和“确诊病例”两类。

疑似病例判定分两种情形。一是“有流行病学史中的任何一条,且符合临床表现中任意2条(发热和/或呼吸道症状;具有上述肺炎影像学特征;发病早期白细胞总数正常或降低,淋巴细胞计数减少)。二是“无明确流行病学史的,且符合临床表现中的3条(发热和/或呼吸道症状;具有上述肺炎影像学特征;发病早期白细胞总数正常或降低,淋巴细胞计数减少)。

确诊病例需有病原学证据阳性结果(实时荧光RT-PCR检测新型冠状病毒核酸阳性;或病毒基因测序,与已知的新型冠状病毒高度同源)。

防控措施

三道防线

第一道防线,境外感染者在入关时,海关是第一道防线。海关通过测量体温、询问症状,以及对过去40天旅行史的报告。

第二道防线,入境后的人员要进行14天的隔离观察,如果处在潜伏期的进来了,就能够发现。

第三道防线,出现症状以后要去到医疗机构就诊。一旦有病人很快能够诊断治疗。

基础防护

取消多年传统的留学生团年饭、发布病毒性肺炎预警提醒、发放一次性口罩等防护用具,逐个当面提醒学生注意疫情防控。湖北教育部门把学生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采取措施组织各方力量开展防控,力争遏制疫情蔓延势头。

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武汉理工大学等在汉高校均已发布病毒性肺炎防护预警提醒,不少高校均要求学生宿舍不允许留宿他人,访客必须在门房登记后在规定时间内离开。在汉各校均明确建议留校研究生、留学生非必须原因尽量不要外出,尤其不到人流量大的场所逗留。

作为基础科研重要力量,华中科技大学各附属医院、十个临床医学院等全部投入疫情防控工作。此外,湖北省教育厅2020年1月21日也向全省大中小学发布寒假安全提示,提醒家长做好基础防护。

防护指南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不同风险人群防护指南》

为指导做好新型冠状病毒感染不同风险人群防护工作,特制订本指南。本指南适用于普通居家人员、出行人员、居家隔离人员、特定行业人员。

一、普通居家人员

(一)尽量减少外出活动。减少走亲访友和聚餐,尽量在家休息。减少到人员密集的公共场所活动,尤其是相对封闭、空气流动差的场所,例如公共浴池、温泉、影院、网吧、KTV、商场、车站、机场、码头和展览馆等。

(二)做好个人防护和手卫生。家庭置备体温计、口罩、家用消毒用品等物品。未接触过疑似或确诊患者且外观完好、无异味或脏污的口罩,回家后可放置于居室通风干燥处,以备下次使用。需要丢弃的口罩,按照生活垃圾分类的要求处理。随时保持手卫生,从公共场所返回、咳嗽手捂之后、饭前便后,用洗手液或香皂流水洗手,或者使用免洗洗手液。不确定手是否清洁时,避免用手接触口鼻眼。打喷嚏或咳嗽时,用手肘衣服遮住口鼻。

(三)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居室整洁,勤开窗,经常通风,定时消毒。平衡膳食,均衡营养,适度运动,充分休息。不随地吐痰,口鼻分泌物用纸巾包好,弃置于有盖垃圾箱内。

(四)主动做好个人与家庭成员的健康监测,自觉发热时要主动测量体温。家中有小孩的,要早晚摸小孩的额头,如有发热要为其测量体温。

(五)若出现发热、咳嗽、咽痛、胸闷、呼吸困难、乏力、恶心呕吐、腹泻、结膜炎、肌肉酸痛等可疑症状,应根据病情,及时到医疗机构就诊。

二、出行人员

(一)日常生活与工作出行人员,外出前往超市、餐馆等公共场所和乘坐公共交通工具时,要佩戴口罩,尽量减少与他人的近距离接触。个人独处、自己开车或独自到公园散步等感染风险较低时,不需要佩戴口罩。

(二)出现可疑症状需到医疗机构就诊时,应佩戴口罩,可选用医用外科口罩,尽量避免乘坐地铁、公交车等交通工具,避免前往人群密集的场所。就诊时应主动告知医务人员相关疾病流行地区的旅行居住史,以及与他人接触情况,配合医疗卫生机构开展相关调查。

(三)远距离出行人员,需事先了解目的地是否为疾病流行地区。如必须前往疾病流行地区,应事先配备口罩、便携式免洗洗手液、体温计等必要物品。旅行途中,尽量减少与他人的近距离接触,在人员密集的公共交通场所和乘坐交通工具时要佩戴KN95/N95及以上颗粒物防护口罩。口罩在变形、弄湿或弄脏导致防护性能降低时需及时更换。妥善保留赴流行地区时公共交通票据信息,以备查询。从疾病流行地区返回,应尽快到所在社区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进行登记并进行医学观察,医学观察期限为离开疾病流行地区后 14 天。医学观察期间进行体温、体征等状况监测,尽量做到单独居住或居住在通风良好的单人房间,减少与家人的密切接触。

三、居家隔离人员

(一)对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病例密切接触者,采取居家隔离医学观察。医学观察期限为自最后一次与病例、感染者发生无有效防护的接触后 14 天。居家隔离人员应相对独立居住,尽可能减少与共同居住人员的接触,做好医学观察场所的清洁与消毒工作,避免交叉感染。观察期间不得外出,如果必须外出,经医学观察管理人员批准后方可,并要佩戴医用外科口罩,避免去人群密集场所。

(二)居家隔离人员每日至少进行2次体温测定,谢绝探访。尽量减少与家人的密切接触,不得与家属共用任何可能导致间接接触感染的物品,包括牙刷、香烟、餐具、食物、饮料、毛巾、衣物及床上用品等。

(三)他人进入居家隔离人员居住空间时,应规范佩戴KN95/N95及以上颗粒物防护口罩,期间不要触碰和调整口罩。尽量避免与居家隔离人员直接接触,如发生任何直接接触,应及时做好清洁消毒。

四、特定行业人员

(一)对于公共交通工具司乘人员、出租车司机、公共场所服务人员、武警、交警、安保人员、媒体记者、快递人员等行业人员,因日常接触人员较多,存在感染风险,其所在单位应为其配置一次性使用医用口罩或医用外科口罩或KN95/N95及以上颗粒物防护口罩,以及手消毒液、消毒纸巾、体温计等物品,并做好工作环境的日常清洁与消毒。工作期间,应做好个人防护,规范佩戴口罩上岗。口罩在变形、弄湿或弄脏导致防护性能降低时需及时更换。注意保持手卫生,用洗手液或香皂流水洗手,或者使用免洗洗手液。每日至少2次测量体温。一般情况下,不必穿戴防护服、防护面罩等防护用品。如出现可疑症状(如发热、咳嗽、咽痛、胸闷、呼吸困难、乏力、恶心呕吐、腹泻、结膜炎、肌肉酸痛等),应立即停止工作,根据病情居家隔离或就医。

(二)对于隔离病区工作人员、医学观察场所工作人员、疑似和确诊病例转运人员,建议穿戴工作服、一次性工作帽、一次性手套、医用一次性防护服、医用防护口罩或动力送风过滤式呼吸器、防护面屏或护目镜、工作鞋或胶靴、防水靴套等。

(三)对于流行病学调查人员,开展密切接触者调查时,穿戴一次性工作帽、医用外科口罩、工作服、一次性手套,与被调查对象保持1米以上距离。开展疑似和确诊病例调查时,建议穿戴工作服、一次性工作帽、一次性手套、医用一次性防护服、KN95/N95及以上颗粒物防护口罩或医用防护口罩、防护面屏或护目镜、工作鞋或胶靴、防水靴套等,对疑似和确诊病例也可考虑采取电话或视频方式流调。

(四)对于标本采集人员、生物安全实验室工作人员,建议穿戴工作服、一次性工作帽、双层手套、医用一次性防护服、KN95/N95及以上颗粒物防护口罩或医用防护口罩或动力送风过滤式呼吸器、防护面屏、工作鞋或胶靴、防水靴套。必要时,可加穿防水围裙或防水隔离衣。

(五)对于环境清洁消毒人员、尸体处理人员,建议穿戴工作服、一次性工作帽、一次性手套和长袖加厚橡胶手套、医用一次性防护服、KN95/N95及以上颗粒物防护口罩或医用防护口罩、工作鞋或胶靴、防水靴套、防水围裙或防水隔离衣等。环境清洁消毒人员使用动力送风过滤式呼吸器时,根据消毒剂种类选配尘毒组合的滤毒盒或滤毒罐,做好消毒剂等化学品的防护。

预防方法

到底应该如何预防感染冠状病毒,北京市疾控中心建议要加强个人防护,避免接触野生禽畜,杜绝带病上班、聚会。从武汉等地外出旅行归来,如出现发热咳嗽等呼吸道感染症状,应根据病情就近选择医院发热门诊就医,并戴上口罩就诊,同时告知医生类似病人或动物接触史、旅行史等。具体建议如下:

一、加强个人防护

1.避免前往人群密集的公共场所。避免接触发热呼吸道感染病人,如需接触时要佩戴口罩。

2.勤洗手。尤其在手被呼吸道分泌物污染时、触摸过公共设施后、照顾发热呼吸道感染或呕吐腹泻病人后、探访医院后、处理被污染的物品以及接触动物、动物饲料或动物粪便后。

3.不要随地吐痰。打喷嚏或咳嗽时用纸巾或袖肘遮住口、鼻。

4.加强锻炼,规律作息,保持室内空气流通。

二、避免接触野生禽畜

1.避免接触禽畜、野生动物及其排泄物和分泌物,避免购买活禽和野生动物。

2.避免前往动物农场和屠宰场、活禽动物交易市场或摊位、野生动物栖息地或等场所。必须前往时要做好防护,尤其是职业暴露人群。

3.避免食用野生动物。不要食用已经患病的动物及其制品;要从正规渠道购买冰鲜禽肉,食用禽肉蛋奶时要充分煮熟,处理生鲜制品时,器具要生熟分开并及时清洗,避免交叉污染。

三、杜绝带病上班、聚会

如有发烧、咳嗽等呼吸道感染的症状,居家休息,减少外出和旅行,天气良好时居室多通风,接触他人请佩戴口罩,必要时建议及时就医。要避免带病上班、上课及聚会。

四、及时就医

从武汉等地外出旅行归来,如出现发热咳嗽等呼吸道感染症状,应根据病情就近选择医院发热门诊就医,并戴上口罩就诊,同时告知医生类似病人或动物接触史、旅行史等。

06.png07.png

09.png08.png


011.png010.png010.png

013.png012.png013.png

014.png

核酸检测

2022年7月29日,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印发通知,要求进一步推动新冠病毒核酸检测结果全国互认。

美国范德堡大学的卡尔·约翰逊等研究人员发现,新冠病毒核酸检测灵敏度随人体昼夜节律而异。人们在中午进行检测获得准确阳性测试结果的可能性比晚上高2倍。研究结果2021年10月26日发表在《生物节律杂志》上。研究人员认为,这些数据支持一种假设,即新冠病毒根据自然昼夜节律在人体内的行为有所不同,对其他病毒和细菌感染的研究也暗示了这一点。受感染的细胞将传染性病毒颗粒释放到血液和黏液中,即“病毒散播”,在中午似乎更活跃,因为人体生物钟调节了免疫系统。研究结果表明,晚上8点以后病毒载量较低。如果人们选择在这时候进行检测,出现假阴性结果的可能性可能会更高。 

研究人员认为,可以利用时间因素来最大限度地发挥干预策略甚至疫苗策略的有效性。为了提高结果的准确性,应该在一天中的最佳时间进行检测,同时还能避免假阴性测试结果的出现,尤其是在无症状感染人群中。

及时就诊

病毒性肺炎多见于冬春季,可散发或暴发流行,临床主要表现为发热、浑身酸痛、少部分有呼吸困难,肺部浸润影。病毒性肺炎与病毒的毒力、感染途径以及宿主的年龄、免疫状态有关。引起病毒性肺炎的病毒以流行性感冒病毒为常见,其他为副流感病毒、巨细胞病毒、腺病毒、鼻病毒、冠状病毒等。确诊则有赖于病原学检查,包括病毒分离、血清学检查以及病毒抗原及核酸检测。该病可防可控,预防上保持室内空气流通,避免到封闭、空气不流通的公众场合和人多集中地方,外出可佩戴口罩。临床以对症治疗为主,需卧床休息。如有上述症状,特别是持续发热不退,要及时到医疗机构就诊。

社会影响

2020年8月27日,世卫组织总干事谭德塞表示,新冠疫情影响全球数百万人精神健康。全球范围内,精神健康已经是一个被忽视的健康问题。全球有近10亿人受到不同程度的精神健康问题影响,有害使用酒精导致每年有300万人死亡。但是只有少数人能享受高质量的咨询和治疗。在中低收入国家,患有精神疾病、神经和药物滥用问题的人中,有75%以上的人不能享受任何治疗。世卫组织呼吁大规模增加对精神卫生的投入。

相关人物

2020年,在抗疫一线战场上,钟南山、张伯礼、陈薇、张定宇等国家勋章和国家荣誉称号获得者向险而行,与新冠病毒殊死搏斗。钟南山逆行深入武汉,作为国家卫生健康委高级别专家组长,钟南山带领团队只争朝夕,一边进行临床救治,一边开展科研攻关。

相关活动

2020年4月4日,为表达全国各族人民对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斗争牺牲烈士和逝世同胞的深切哀悼,国务院决定举行全国性哀悼活动。在此期间,全国和驻外使领馆下半旗志哀,全国停止公共娱乐活动。4月4日10时起,全国人民默哀3分钟,汽车、火车、舰船鸣笛,防空警报鸣响。

2022年5月12日,在美国华盛顿,华盛顿纪念碑周围的美国国旗降半旗悼念新冠逝者。

阅读量:11075 更新时间:2024-11-21

版权声明:可名百科词条系由创作者创建、编辑和维护,内容仅供参考。所有内容仅是创作者的表达,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为其版权负责! 如有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删除 kefu@kemingbaike.com

可名百科

微信“扫一扫”浏览

词条目录
  1. 百科名片
  2. 基本介绍
  3. 发现经过
  4. 变异毒株
  5. 命名过程
  6. 研究处置
  7. 传播途径
  8. 病理解剖
  9. 易感人群
  10. 主要症状
  11. 诊断标准
  12. 防控措施
  13. 社会影响
  14. 相关人物
  15. 相关活动

轻触这里

关闭目录